海闊天空:斯文掃地 禮義無存

【新唐人2016年06月07日訊】 50年前,中國大陸發生了一場反天逆地人神共憤的造神運動,將世上碩果僅存,擁有五千年優秀文化累積的文明古國,連根拔起,永不超生!那場赤祼祼為謀取個人權位而掀起,長達十年的腥風血雨,是對華夏民族文化的摧毀,用「浩劫」實在是不能夠形容。

那場所謂文化文革命,摧毀的不祇是文物、財產、生命,還革掉了人性、良知與道德。個人失去了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信任、愛護與關懷。

今時今日在神州大地出現的荒謬無倫的事體,中國遊客在世界各地種種稀奇古怪的行為,每每都是匪夷所思和違背天理人倫的,令人難以想像產生自一個曾經被譽為「禮義之邦」的國度。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成就了中國「禮義之邦」的稱號,並且享譽全球近3,000年。這禮義之邦,「禮」不是指狹義的「禮貌」,而是廣義的人倫道德,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也是指社會的構建和秩序。「義」當然亦不是指「江湖義氣」,而是「天地之正氣」的道義,今天的說法是公義。「邦」可以是邦國,也可以是地區。所以,瓜秩連綿五千年的華夏社會,追求的是道德的修養和符合道德的生活。

儒家思想的道德觀,核心在於仁義。仁者,人也,講求怎樣做人和與人相處的道理;總而言之,就是要做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人,以及善與人處,促進社會和諧。故此,一個稱得上是「人」的,對自己會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期許,也會懷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願。

義者,宜也。做人處事,符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騎牆派」、「牆頭草」,而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做人處事的最高原則:符合仁義道德而又恰到了好處。比如「勇敢」,擇善固執之餘見諸於行動,過份便流於「魯莽」,不及則陷於「懦弱」。

錦繡中華蒙塵66年,良知泯滅,人性淪喪,文化失傳半世紀,命懸一線;「禮失而求諸野」,流散海外的蘭花,是否可以把根留住,萬古長青?

——本文經《紀元心語》授權發布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