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企業轉型 評:農民工不能用過就丟

【新唐人2016年06月24日訊】中國產業外移、轉型或關閉,造成廣東省大量農民工失去工作,各地也傳出抗議或罷工事件。評論指出,中共改革開放利用農民工創造價值,現在農民工失業了,卻沒有得到妥善的安置。農民工不能像免洗筷那樣,用過了就丟,他們應該得到該有的保障。

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曾經扮演中國經濟起飛的重要角色,數十年來吸引中外企業進駐,內地的大批農民工爭先恐後的來這裡找工作,希望能夠得到更好的生活。不過,現在情況似乎有所改變。

6月6號《彭博社》報導,2008年經濟大蕭條以後,中國大陸經濟一直未見起色,近年來情況更糟。珠江三角洲除了與香港最接近的深圳外,多數面臨產業外移或升級轉型的壓力。加上當地政府鼓勵企業以機器人代替勞工,導致數十年來將青春歲月貢獻在這裡的大批農民工被迫下崗。

深圳市春風勞動爭議諮詢服務部主任張治儒:「中國農民工,現在可能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因為這個體制導致這個農民工的出現。可能是經濟建設的初期,他們講更好的建立良好的投資環境,說讓企業能夠有更多的利益空間,這樣可以促使和吸引資本的投資,所以說,有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吸引資本,他可能在勞工資本保護權益方面做的不夠。」

報導說,地方官員表示,升級轉型難免造成裁員,但他們不願意透露受到影響的勞工人數。根據東莞市的統計,去年該市的43,684名勞工,已經被機器人取代,為產業削減大約10%的成本。深圳市今年1月的報告說,過去5年已有17,000家低階廠房被淘汰或轉型。

農民工李二龍向《新唐人》記者表示,有些地方出現抗議,也是因為農民工領不到工資,生活緊張。然而,處於弱勢的農民工,往往為了最後一點工資,他們會選擇忍氣吞聲。

農民工李二龍:「可能衝突幾天,慢慢慢慢人就走了、散了。其實我們在國內的人(農民工)還是比較老實的,也想不到那麼多,因為他了解的法律知識也沒那麼高,他維權意識也沒那麼強,就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個成本很高,申訴的成本很高,還要花時間,還要花精力,搞不好還要被包圍。這都是要考慮的東西,這種情況,你要是說放在一個工廠裡面,每個人的想法也都是一樣的,他倒閉了,你沒錢了,那我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根據中國勞工通訊(China Labour Bulletin)的數據,去年在中國大陸的抗議或罷工事件為886件,翻倍增長,其中廣東省267件,高居全國第一,總件數為第2位的3倍。

美國中文雜誌《中國事務》總編輯伍凡指出,共產黨統治中國時,中國的社會農業人口占80%,城市人口占20%,而城市又是共產黨的權力中心,然而共產黨又不希望農村人口來分享城市資源。

美國中文雜誌《中國事務》總編輯 伍凡:「所以共產黨出於政治統治的需求,它就加強城市的發展,控制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尤其是在毛澤東時代,把中國的社會變成二元化,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不能互相交流。到了改革開放,鄧小平時代,他需要農業人口有計劃的逐漸逐漸向城市轉移,來發展工業,發展交通,發展建設,各種各樣的建築,所以農民工名詞就出來了,為什麼叫農民工?他還不是城市人口,他又不是純粹的農業人口,所以介於這兩者之間,就保留了農民工這麼一個特殊地位。」

伍凡認為,當中國沒有經濟推動力來吸納農民工,共產黨又有政治壓力,必須讓農民回到農村去的時候,那麼這些農民工回去將面臨極大的困難。所謂耕者有其田,但是中國農民沒有田,田地必須向政府租借,大批農民工的未來何去何從?令人擔憂。

採訪/易如 編輯/黃億美 後製/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