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18) 扶持佛家

第四節 扶持佛家

佛法廣傳

大唐盛世,佛家思想傳播亦規模空前,佛經翻譯、傳播數量巨大,很多人信奉佛法,深信因果而修心向善,社會安定,民風淳樸,正如佛經所述:「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佛法在唐代廣傳得益於太宗大力扶持。

隋末戰亂,佛家修煉亦受很大影響,「諸寺湮滅,不可目見」,「佛寺僧坊,並隨灰燼;眾僧分散,顛撲溝壑」。太宗對佛家修煉採取扶持態度,「度僧立寺,廣事弘持」,而且明確表示對僧人的修煉實質非常重視,對那些不合佛法、敗德無行之僧尼,決無寬捨,務使法門清澄。太宗敕令開示佛舍利,詔請佛家華嚴宗初祖杜順進宮,賜號「帝心」,下令安排佛經翻譯等等舉措,都為啟悟人心和後世佛法進一步傳揚奠定了基礎。

中土佛教源於西域天竺(印度)。漢明帝曾夜夢金人飛行殿庭,隨後派遣郎中蔡愔及秦景到天竺求法,帶回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佛家修煉法門自此在中土傳播。三國時期,國人始依佛戒,剃髮為僧。從三國至晉朝,都有人前往西域天竺求法,帶回佛經,佛家修煉東流,逐漸興盛。其後,歷朝歷代,幾經波折,有帝王推崇佛家修煉,也有帝王以僧侶多違佛律等理由,坑殺僧人,焚破佛像。高祖在位時曾下旨,京城只留三寺一觀,其它各州只存一寺。太宗登位後,大赦天下,停止了高祖淘汰僧道詔旨。

早在武德三年(620年)太宗平定王世充時,少林寺上座善護、寺主志操、都維那惠、寺僧曇宗、普惠、明嵩、靈憲、普勝、智守、道廣、智興、僧滿、僧豐等十三位僧人,在洛陽附近轅州城內趙孝宰等配合下,裡應外合,奪取州城,擒拿守將王世充之侄王仁則,歸順了太宗。太宗派王君廓占領該軍事要塞州城。其後,太宗派李安遠持秦王教書《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往少林寺宣慰。後來太宗下令將千段絹帛和柏谷屯田地四十頃、水碾一具,賜給少林寺;以公費設立五百僧兵及私人營房,自此少林寺得以發揚光大。

次年,太宗在滎陽擒獲竇建德後,夜雨朦朧中見「東南雲際,光焰射天」,「觀音菩薩,金身畢露」,於是便對諸將士說:「乃者武事告成,天授神祐,厥功溥哉!」(《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陸元朗《敕建廣武山觀音寺碣》)他向高祖稟報,唐高祖遂敕令於滎陽廣武山建觀音寺。

太宗登位後第一年,傳旨詔京城高僧們到內殿行道七天,為國祈安,並超度多年來死於戰亂之陣亡將士和無辜傷亡民眾。太宗念及當初平定天下時所誅戮之人,遂將其御服布施各寺諸僧。貞觀三年十二月間,太宗又下《行陣所立七寺詔》,為過去行陣作戰地方建立佛寺。貞觀三年,太宗將自己舊宅改建為興聖寺。貞觀五年,太宗為穆太后在慶善宮內造慈德寺,昭陵建瑤台寺。貞觀六年,又有詔旨將太原舊宅改為天宮寺。貞觀八年又為追念穆太后,在台城以西之真安城內建弘福寺。貞觀二十年,太宗征遼回京,也下詔為陣亡軍民等請僧超度,在幽州創建忠閻寺。

太宗扶持佛家修煉,但他明確僧人之本在於遵循佛陀教導,而不容許違背佛法者禍亂佛門。他在貞觀元年曾下詔度僧三千人,詔文中說:「朕近因喪亂,僧徒減少,華蓋寶塔,窺戶無人,紺發青蓮,櫛風沐雨,寺宇凋毀,良用撫然。」太宗要天下有寺之處,都令地方官度人出家為僧尼,總數以三千為限……務取精誠德業,不問年齡長幼,而對那些不合佛法、敗德無行僧尼,決無寬捨,務使法門清澄。

貞觀三年,太宗下令恢復隋朝設在大興善寺之譯場,命印度和尚波頗主持譯經;唐朝沙門慧乘、慧賾、慧淨、法琳等十九人助譯;並命大臣房玄齡、杜正倫、蕭璟等監護勘定。

太宗在貞觀五年(631年)「敕令開示佛舍利」。這是大唐皇帝第一次將法門寺所藏之佛舍利「示人」。唐《法苑珠林》記載,「既出舍利,通現道俗,無數千人,一時同觀。有一盲人,積年目瞑,努眼直視,忽然明淨。」

貞觀六年(632年),太宗詔請佛家華嚴宗初祖杜順進宮,下殿親迎,賜號「帝心」,以致宮廷上下對杜順禮敬如佛。杜順被後人尊稱為帝心尊者。

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帶去漢傳佛經、佛像,使佛家修煉不光在華夏廣傳,亦在藏地弘揚。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