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故事】古人的膏藥為什麼靈 原来與古人的處事有關

【新唐人2016年7月29日訊】清朝,安徽天長縣有位書生名叫劉子儀。教書難以糊口,不得已將房產變賣,移居到城北一間臨街的小宅,把臨街的一間當店面,一家住在後面,做點小生意維持生計。

劉子儀為人忠厚、心胸豁達,不擅經營算計,做生意也沒賺到什麼錢,積蓄所剩無幾,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頓。

一天,劉子儀在院中看見一種叫三七的野藥長勢茂盛,已蔓延到台階,打算擇日將它們清除,改種些花草。

不久的一天晚上,他夢見一位身穿黃衣的老翁,指著三七對他說:「這些可是良藥,與鉛粉、桐油一起熬成藥膏,能治各種毒瘡,你幹嘛要拔除它們呢?」劉子儀從夢中驚醒,趕緊把老翁說的話記下來,並翻閱醫書確認三七的藥性療效,發現正如老翁所言。

劉子儀非常高興,立即著手購買鉛粉、桐油,準備製作藥膏,卻苦於沒有煎藥的爐灶。正巧這時門口來了一位女乞丐,隨身攜帶的籮筐里就有一隻短柄三足的小銅釜,劉子儀花了一百文錢把它買了下來。之後又買了一個小鐵爐,總算湊齊了用具。

他細心熬製,終於做出了藥膏。他見乞丐中有人生了毒瘡的,便試著為其塗抹藥膏,果然十分奏效。

第二年,久雨不晴,城中積水達一尺多高。入夏以後又久旱不雨,酷熱難當。城中不論貧富老幼,遍生毒瘡,到處求醫問藥都不好使,惟獨用劉子儀的膏藥能醫治,人們紛紛上門買藥。

劉子儀靠賣藥膏掙了不少錢,生活漸漸富有,卻終不改純良的本性,哪怕是乞丐半夜來買一文錢的藥膏,他也必定起床為患者效勞,絕無半點怨言。

一天夜裡,風雪滿天,劉子儀剛睡下,忽然聽見急促的敲門聲,他問對方是誰,那人答道:「討飯的,來買藥。」劉子儀連忙披衣起床,一打開門,一個乞丐跛著腳撞進來,左邊大腿上一塊大如銅錢的毒瘡。劉子儀察看了毒瘡,按照瘡的大小裁紙取膏,隨後便就著爐灶開始調製。

沒想到藥膏剛準備好,毒瘡忽然擴大成碗一般大,他只好再次裁紙調膏。調好一看,瘡面又變成了盤子大小。再次調完藥膏,毒瘡竟已巨大如盆。就這樣,劉子儀不得不反反复複調制膏藥,每次調完,總是不足以覆蓋所有的瘡面。不知不覺間,左鄰右舍的雞都開始報曉了,劉子儀仍在燈下為乞丐調膏敷藥。

家人見他久久不回房,屢次催促,劉子儀像沒聽見一樣,依然耐心仔細的替乞丐醫治,還噓寒問暖,絲毫不因對方身份低微而有所怠慢。反倒是那乞丐頗不耐煩,不住地抱怨,粗聲粗氣地說:「不就是點膏藥嘛,瞧你那斤斤計較的樣子,何必每次都要算的那麼精準。」劉子儀聽著乞丐的牢騷,也不辯解,仍舊埋頭調藥。

直到銅釜裡的膏藥都已見底,乞丐忽然放聲大笑,然後掏出一枚銅錢扔進釜中,對劉子儀說:「就用這個報答你一夜辛勞吧。」說完踏雪而去,不見踪影。劉子儀朝釜中一看,只見釜底牢牢嵌著一枚古老的五銖錢,好像被鑄在釜底一樣,怎麼也取不下來。釜中熬藥的熱氣蒸騰而上,結成五色香雲,終夜氤氳不散。

自此以後,劉子儀的膏藥愈加靈驗,聽說此事的人都猜測那乞丐是位神仙,特來試探劉子儀的善心。

劉子儀活到八十歲,無疾而終。後代子孫亦多為讀書人,依舊以懸壺濟世為業,並將劉子儀用過的那套銅釜鐵爐善加保存,視為祖傳珍寶。

《孟子》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劉子儀雖為一介平民,但實為大丈夫也,這樣由衷的善,才經得起考驗,配得上福報。

──出自《夜雨秋燈錄》有刪節

責任編輯:又容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