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建三江事件」親歷者講述的故事(之三)

2016年3月21日一早,孟繁荔、李桂芳、王燕欣走出了佳木斯看守所的大門。至此,曾令世人矚目的三位「建三江案」當事人,歷經兩年的魔難,終於重獲自由;而本案的另一位當事人石孟文,卻因被非法判刑三年,至今仍身陷冤獄。

回首過去兩年來,與大家一同走過的這段經歷,孟繁荔不禁感慨萬千……

…………

三、辯護律師帶來的鼓勵與震撼第一次非法庭審群雄激辯

有一天,建三江農墾法院終於告知各位當事人,可以請律師了。

可單身一人的王燕欣,因為沒有直系親人,給她請律師難度很大,所以大家都很著急。一天,當看到監室的宣傳欄里說,看守所可以幫助在押人員聯繫其他救濟管道時,王燕欣就找監室管教,希望看守所能聯繫到2012年曾代理過她的案件的王全璋律師,幫助她給王律師打個電話,徵詢一下他的意見。管教回復:看守所不管。情急之下,王燕欣又找建三江農墾公安局國保劉長河、建三江農墾檢察院公訴科的劉愛因,讓他們幫助聯繫王律師。

幾經周折,終於聯繫上了王全璋律師。當王律師見到王燕欣時,開口就說:「我來晚了」。王燕欣告訴王全璋律師:今天,當在這個接見室見到你時,我真是百感交集。接著就把自己費盡周折,尋找律師的過程,講給了他。王律師聽過這段曲折的經歷,也很感動。聽了王燕欣回來的敘述,孟繁荔激動的眼淚流了下來。

孟繁荔因為當時身體一直處於病業狀態,所以情緒一直很低落。記得張維玉律師第一次來會見孟繁荔的時候,一直在鼓勵、讚揚她說:「你別怕他們,要有正念。在這麼艱難的環境下,你還能想到去救度別人,你很棒!」頓時,孟繁荔內心感到很溫暖,也很感動。張律師還告訴了很多外面的情況,同修和外界在關注著她們,建三江案影響很大,四位同遭綁架的律師被打斷了二十四根肋骨,很多維權人士都趕往建三江來聲援,全世界都在關注著這個案件。孟繁荔感到很震撼,一掃幾個月來心裡的陰霾,正念立刻升起來了,她覺的所承負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原擬定於2015年8月份非法開庭的建三江案,在律師和法輪功學員們的配合下,就在庭前的律師會見之後,得以成功推遲。

2014年12月17日-19日,建三江案第一次非法開庭。建三江石孟文被帶進法庭的時候,戴著手銬、腳鐐,而且還戴著黑頭套。三九天的嚴冬低溫下,他穿著很單薄的衣服,腳上居然穿的是拖鞋。

建三江案一審辯護律師當庭指出,希望法庭給石孟文以人道主義援助,看守所這麼對待當事人,是違法的。過了很久,法庭才給石孟文找來一件軍大衣、一雙棉鞋。

開庭時,律師在法庭上與審判員、公訴人的辯論很激烈,庭上石孟文的辯護人唐天昊律師、襲祥棟律師;王燕欣的辯護人王全璋律師、劉連賀律師;李桂芳的辯護人王宇律師、陳智勇律師;孟繁荔的辯護人藺其磊律師、張維玉律師指出建三江農墾法院至少有十一處違法。

八位律師指出,既然審判長說這是建三江地區比較有影響的一個案件,那麼為什麼把法庭設在前進鎮這麼一個偏僻的小地方?建三江公安對辯護人違法堵截,律師們連闖三道關卡,才進入前進鎮……王敬軍作為審判長,曾到看守所對石孟文進行誘供,這與當事人構成了利害關係。石孟文將王敬軍對他的違法行為也當庭作證。

接著,律師們又提出質疑,起訴書上只有劉愛因一個公訴人,為什麼今天來了四個人?懷疑其他三人對我的當事人有利害關係……

王宇律師、王全璋律師與其他律師互相配合,補充圓容,他們嫻熟的運用法律條款,依法有理、有據、有力的駁斥了王敬軍和公訴人的狡辯。

最後,律師提出,要求審判長王敬軍迴避、其他三位公訴人迴避。王敬軍真是被弄得疲於應對,焦頭爛額。

明顯感到,法庭上的正邪大戰,正義逐步佔據了上風,邪惡在節節敗退。

王敬軍倚仗有中共賞賜給他們的特權撐腰,強行推進庭審。

就在當庭調查孟繁荔時,她的辯護人藺其磊律師在庭上突然提出,要求和她解聘,一時令孟繁荔很是鄂然。藺律師誠懇而無奈的說:「孟繁荔,你聘請的律師,是為了什麼?」孟繁荔說:「是為了維護我的合法權益呀。」藺律師說:「對,這個法庭有許多違法之處,我沒有辦法維護你的合法權益了,所以要求解聘。」孟繁荔當時雖還無法了解律師們的良苦用心,就說:「我尊重律師的選擇。」

這樣,孟繁荔被宣布另案處理。

接著,其他幾位律師也當庭解聘,憤然退庭。

三天的非法庭審,王燕欣、李桂芳、孟繁荔每天都是早六點多,從佳木斯看守所出來,直到當天晚上十點多,才回到看守所。往返六七個小時的車程。本來她們身體狀態都不好,經不起這長途奔波,到了建三江,她們都得在休息室躺很長時間。醫生隨時給她們量血壓,孟繁荔和李桂芳的血壓一直都很高,醫生商量她們:你們吃點葯吧,一片,半片,四分之一也行。她們都謝絕了。一直在給他們和看守她們的法警講真相,這些警察中,有的心地很善良。在單獨庭審李桂芳時,孟繁荔在休息室突然感到心臟巨痛,大約過了十多分鐘,才慢慢緩過來了。(未完,待續)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