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揭大飢荒 5萬江南棄兒被送養

【新唐人2016年08月01日訊】1958年到1962年,中共前黨魁毛澤東以「超英趕美」為目標,發動了全國性的「大躍進」運動,最終導致各地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飢荒,餓死的人數至今被中共掩蓋。近日,陸媒報導稱,當時有5萬被父母遺棄的嬰幼兒被政府送到北方收養。

7月31日,陸媒報導稱,1959年到1961年,中國遭遇嚴重大飢荒,一向富庶的長江下游平原也未能倖免。江南地區的受災程度,比河南等北方省份更甚。

於是,有人把孩子送到當地福利院,或直接送到上海。但上海也沒飯吃了,1960年中央發文提到,京津滬這三個最大城市的存糧是:北京為7天,天津為10天,上海無庫存。

斷糧後,蘇皖一帶餓死無數,哀鴻遍野,骨肉分離幾成平常。上海民政志載,上海社會福利機構1958年共收容嬰幼兒1770人入院,其中棄嬰佔98%。1959年收嬰3525人。1960年1~3月,共有棄嬰5277人入院,最多的一天收容109人。1960年年收容量創歷史最高記錄。

最後,中共前總理周恩來出面與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烏蘭夫協商,「內蒙古草原上有牛,也有牛奶,把孤兒們接到內蒙,由草原上的牧民撫養吧!」

于是,被福利院收養的棄兒,又被政府分批派送,送到相對殷實的北方家庭。

自1960年至1963年,內蒙一共接收了3000餘名上海孤兒。很快內蒙也滿了,來自蘇浙皖各地的棄兒,開始沿著鐵路線、車輪所到處尋找其他的棲身之所。

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吉林、新疆,凡有火車汽車所到處,孩子們走一路,丟一路。至今已無人說清,北上這一路究竟留下了多少孩子,拋別孩子的哭聲。

事後,人們估算的一個保守數字,是5萬人,被統稱為「江南棄兒」或「國家的孩子」。

棄兒漫漫尋親路

棄兒們長大後,被遺棄的陰影卻像釘子一樣釘著每個人,呼吸不絕,糾纏一生。他們幾乎花了整個前半生,與自己和解。而後半生,踏上了尋親之路。

6歲時,住在洛陽的王金虎知道了自己是養子這個對他來說最大的秘密。媽媽帶他出門,別人問,這是你抱養的那個上海娃啊?媽媽回答,是啊。

13歲時,他在書里看到,在耳朵上剪疤,或是在身體上刺字、烙疤,原本是江浙滬一帶,農戶為了避免混淆,在家畜身上做的記號。但在特殊年代,被人們當做了尋親的標記。

但他對上海的一無所知,混雜著對生父母的怨恨,對養父母的愧疚,長成一個沉默的少年。80年代,他結婚生子,沒告訴妻子自己是棄兒,「怕她知道後出什麼問題。」

1990年一個夏夜,王金虎夢見了上海的親人,面目模糊,叫他的名字。半夜驚醒,他生出要尋親的念頭,第二天,就買了去上海的火車票。

生活在洛陽華山腳下的小城潼關的李萬成,同樣經歷了充滿煎熬的少年時代。

在小鎮上誰家孩子是抱養的,大家都清楚。孩子們開玩笑,說他是抱養的,他就和人打架,經常打到鼻青臉腫。

90年代,各地掀起了一波波的尋親熱潮,但成功者寥寥無幾。

2000年後,李萬成看到南方棄兒尋親的新聞,動了心思。但沒有任何線索,不知目的地在何處,棄兒們還是沿著曾經北上的鐵軌南下了。棄兒們尋親的第一站,大多是福利院。

如今,當年的棄兒,都到了當爺爺奶奶的年紀。近20年來,數以萬計的孤兒苦苦尋親,他們參加尋親會、網上發帖、DNA入庫,甚至算卦,求籤,該做的都做了,最後大多數棄兒已經放棄。

李萬成說:「我活這一生,找不到親人,也是這樣,永遠缺這麼一塊兒。」

無錫福利院當年負責棄兒工作的專員余浩稱,僅1960年一年,無錫福利院就向北方送出兩千孩子。

余浩說,那些孩子大多一歲上下,被遺棄在通運路的汽車站、火車站、輪船碼頭,從通運路到當時的福利院,只有兩公里路,當年灑落哭聲的路線,現在是蒼鬱的香樟大道。

由於被遺棄的孩子太多,福利院床位不夠,只好借了國營工廠的廠房作為育嬰室,工人則成了臨時護理工。每攢到七八十個孩子,他們就包上一個車廂,送往北方。

余浩說,當時天天都有幾個孩子死掉,「我給藏起來了」。

大飢荒是人禍

作者楊繼繩在《墓碑》一書揭露,1958到1962年之間,由於中共人禍,有3,600萬中國人被活活餓死。

書中說,1958年到1962年,在沒有戰爭、瘟疫,氣候正常的年景,因當年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的過錯,數以千萬計中國人因飢餓而死。死亡前的飢餓比死亡更恐怖:野菜、樹皮吃光了,鳥糞、老鼠、棉絮、泥土都用來填肚子。屍體、外來的饑民,甚至自己的親人都成了充饑的食品。

楊繼繩說,餓死是最痛苦的死亡方式,是對人體內部的「千刀萬剮」。自我消耗、自我分解到死亡大概一個月左右,這個過程非常殘酷、非常痛苦,相當於從人體內部「凌遲處死」。

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