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漢武帝運籌帷幄 漠南告捷匈奴遠遁

教訓完匈奴漢武帝本打算先進行政治改革,但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和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等地。匈奴的再度進犯使漢武帝決定更大規模地發兵,反擊匈奴,消除邊患,於是有了河南反擊戰為序幕的一系列反擊戰。

收復河南

考慮到匈奴遊走迅速的特點,漢武帝採取了避實就虛的戰略。他派遣衛青率大軍進攻匈奴盤踞的河套地區,古稱「河南地」,因為這裡距離國都長安較近,匈奴騎兵一兩天就可以抵達,對漢朝威脅非常大。

衛青率大軍沿黃河西進,對占據河套及其以南地區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所部進行了突襲,殲滅匈奴人五千多,繳獲牛羊上百萬頭,最終收復了「河南地」。漢武帝隨即採取大臣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設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 ,並築造朔方城,遷徙內地十多萬百姓屯田。此外,還修繕了蒙恬所築的城塞,使邊界又恢復到了陰山山脈一線。

漢武帝收復「河南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其不僅通過加強黃河邊防,解除了對長安的威脅,而且為漢軍建立了反擊匈奴的基地。事實上,漢武帝之舉的確給了匈奴沉重的打擊,匈奴單于聽說後,一病不起,第二年死去,其弟弟伊稚斜即位,他不甘心失去河南這一戰略要地,數次出兵襲擾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區。

漢武帝本想反擊,但恰逢皇太后去世。為了守孝,漢武帝壓抑住怒火,沒有出兵。這讓匈奴單于誤以為漢朝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與其作戰,因此派兵攻占了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一帶,並醞釀更多大規模的進攻。

漠南告捷

公元前125年,匈奴伊稚斜出動九萬騎兵分三路進攻代郡(今河北境內)、定襄(今內蒙古境內)、上郡(今陝西境內),匈奴的右賢王也趁機攻打朔方城,漢朝北部邊境多處告急。漢軍雖然竭力抵抗,但依然損失重大,數千人口被掠走。

面對著一封封奏報,漢武帝忍無可忍,在與朝臣的會議上,提出了由「防胡到滅胡」的戰略目標。漢武帝認為,單純的防衛,禍根難除,匈奴不滅,將貽害百年,而拔除禍根,則造福萬代,即便傾盡全國的力量也是值得的。漢武帝的氣魄,也鼓舞了漢朝將士的士氣。

第二年春,漢武帝發起了漠南之戰。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衛青被任命為統帥,率領六位將軍和十萬精銳騎兵北擊匈奴。一路由將軍李息率領,出兵右北平(今內蒙古寧城西南),牽制單于、左賢王,策應衛青主力的行動,並取得了勝利。衛青則率一路人馬出朔方,進入漠南,突襲匈奴右賢王駐地。右賢王做夢都沒想到漢軍會從天而降,倉促中只能在數百親兵掩護下逃跑,而裨王(匈奴小王)十餘人,一萬五千名匈奴人、上百萬牲畜,都成了衛青的戰利品。

漠南捷報傳入京城,漢武帝異常高興,除了封衛青為大將軍外,還在其原有封邑外再封八千戶,其三個兒子也被封侯。這樣的封賞自漢朝立國以來,只有漢初蕭何得到過,可見漢武帝對匈奴戰事的重視。漢武帝還對其他將軍和士兵進行了封賞。

有德有才的衛青是當得起這樣的封賞的,雖然其推辭不受。史載,在軍中,衛青治軍號令嚴明,但非常體恤部下。臨陣攻擊必身先士卒,皇太后的封賞,他分文不留,全部分給手下;行軍途中,安營紮寨,士兵休息後,他才休息;遇到湍急河流,士兵都安全渡過後,他才過去。因此將士們都願意跟隨衛青出征作戰。衛青還有識人之才,有寬廣的胸襟,而且謙虛有度。

衛青,應該是上天賜予漢武帝的忠義將領,而這也離不開漢武帝的識人、用人之明。

漠南之戰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朔方要地,徹底消除了匈奴對京師長安的直接威脅,並將匈奴左右兩部切斷,便於漢軍分而治之。

擴大戰果 匈奴遠遁

不甘失敗的匈奴單于不久派出一萬餘騎兵襲入代郡,殺死代郡都尉朱英,劫掠千餘人而去。公元前123年,漢武帝命新任大將軍衛青兩度率騎兵出定襄,共殲滅匈奴一萬九千騎。在這兩次戰役中,漢軍改變了以前臨戰臨時編組軍隊的做法,建立了中、左、右、前、後諸軍,由衛青統一指揮,並直接掌握強弩軍,從而提高了諸軍協同作戰的能力。這是漢武帝對匈奴用兵以來,軍隊編組最為嚴密的一次。

值得提及的是,在第二次戰役中,另一個將星首次登場,他就是衛青的外甥、嫖姚校尉霍去病。初次參加匈奴作戰的霍去病時年僅17歲。在戰役中,他率八百騎兵,追擊數百里,斬獲匈奴兩千餘人,殺死伊稚斜單于大行父(與單于祖父同輩)藉若侯產,俘單于叔父羅姑及匈奴相國、當戶等高官,全身而返。漢武帝以其功冠全軍,封為冠軍侯,賜食邑二千五百戶。

漢武帝派軍兩出定襄,擴大了對匈奴作戰的戰果,並迫使匈奴主力暫時退卻至漠北一帶,遠離漢境。這也為漢武帝下一步展開河西之役並取勝提供了必要條件。@#

(未完待續)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