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政:言語須謹慎 但行為依然要正直

論語》中有句話:「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這裡的「危」是嚴厲、正直的意思,這裡的「孫」是謙順、謹慎之意。所謂「危行」指的是不隨波逐流的高潔品行,「危言」則是指正直的言論和真話,而「言孫」意為言論應當變得謙順。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當國家有一個好制度時,人們要講真話,行為正直;而當國家制度變得不好時,人們仍須行為正直,但言語須謹慎。

無論有道無道,行為正直都是必須的。孔子的這句話,常被一些人拿來作為批評儒家的證據,他們認為「言孫」就是不敢說話。這其實是誤讀。嚴格說來,「危言」只有說給那些想聽的人才能發揮效用,所以「言孫」並不是指怯懦,而是實現「危行」的前提。在孔子看來,只有在一個好的制度下,人們才會自由表達,願意自由表達,其實是衡量制度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

《國語》有專門的故事,來說明讓民眾自由表達的重要。周厲王暴虐無道,民眾都指責他的暴政,於是召公對厲王說:「民眾忍受不了這樣的暴政了!」厲王大怒,找來了一群巫師,專門監視那些議論朝政的人。一旦有報告,厲王把那些議論者殺掉。最後民眾沒人敢說話了,熟人在路上遇見了,也只敢用以眼神示意。周厲王高興地告訴召公:「我已成功制止了民眾的議論了,人們不敢說什麼了。」

於是召公說了以下名言:「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這是阻止人們的言論呵。禁止民眾之口的危害,比堵塞河川的水還要危險,河川水被堵塞會決口奔流,傷人一定很多,禁止人們講話也會這樣。因此,善於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壅塞使它暢通,善於管理人民的人,要引導他們敢於講話。

召公又說:民眾用嘴發表意見,政事的好壞就自然表現出來了。民眾心中有思慮,自然會在口中表達,怎麼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百姓的嘴,還有人會關心政事嗎?

這是兩千多年前召公對周厲王的諫言,周厲王不聽勸告,三年後發生了「國人暴動」,把周厲王趕出了鎬京。這是二千多年前人們就明白的道理,今天看來,仍不過時。

當年的人都能認知到,公眾輿論是這個世界上的法庭,所以它會沒日沒夜地討論它認為重要的事情。敬畏輿論會使權力學會小心謹慎,卻也因此變得安全穩妥。不像有些輿論工程師們,只期望把那些自發的獨立言論,都包裝成能製造認同的官方話語,如同包裝商品一樣。讓所有的頭腦被一種思想定型,改變人們對於現實的認知,才是這些工程師期望達到的目的。

在他們看來,公眾輿論是不值得信任的,似乎總是代表了謬誤,而很少有真理,透露的也總是負面信息。

正是這種對公眾輿論的偏見,導致了某些官員對此類事件總是用「堵」的戰術,好像只要把這些言論刪除了隱藏了,就天下太平了,其實這些言論仍然在人們心中。等到人們真的認為只能秘密傳播這些言論時,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才是一種真正的危險。

──轉自《微信公眾號「六根」》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责任编辑:劉旋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