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動手撿垃圾」是熱愛城市的方式

G20峰會剛剛落下帷幕,杭州城便開始呈現出狼藉一片。若不是五位杭城年輕人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在網上呼籲「自己來動手」撿垃圾,或許人們還未曾發現,「G20杭州峰會以後,……,產生的大量垃圾相當於平日的幾倍」。

原因是一些遊客「觀賞『燈光秀』後留下不少垃圾」,這五位年輕人之一甚至表示,「當時看到的景象讓我驚訝」,「路面和兩側的草地、樹叢中有很多塑料瓶、易拉罐、包裝袋、廢紙,小花壇被當成垃圾桶」,而在隨後的一個多小時內,這五位年輕人「撿了158個飲料瓶和八寶粥罐,還有方便麵盒、果殼、紙巾、煙蒂」,「終於將約800米的道路清理乾淨」。

他們的公益行為可圈可點,因此,很多人都在留言中點贊。他們也通過媒體向公眾呼籲,「與其在網上當看客、吐槽遊客破壞環境,不如做行動派,自己來動手改變」,「不要抱怨,不要指責,動一動手,是我們熱愛這座城市的方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尤其是那些亂扔垃圾的人,更沒有資格抱怨、指責別人。如果這五位青年是在喚醒那些曾經亂扔過垃圾的人,希望那些人能以走出家門、動手撿垃圾這種行為來彌補過失、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那麼,他們的不抱怨、不指責或可說是合情合理。

然而問題是,在那個被稱為「城市陽台」的觀景點留下諸多垃圾的人們,是否真會在看到五位年輕人撿垃圾的公益行動之後幡然醒悟,從根本上認識到亂扔垃圾的可恥?仔細想想,似乎很難,通過個別人的言行來徹底改變大多數人早已形成自然的陋習,絕非易事。因此,若要讓大家引以為意,必得用最公開的方式告訴他們,哪怕是指責或批評,也都是為了道出這樣的共識:亂扔垃圾決不是現代社會的文明人所為。

當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是涉及到大群利益的公共行為,當他們所身處的環境也不再是自家、自院,而是屬於全體民眾的公共環境,旁觀者的憤怒,就不該被視為是一種對個人不滿情緒的宣洩,更談不上什麼言語攻擊;這種理所當然的憤怒,不過是在維護著某種公共意識以及作為公民本該謹守的基本道德。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此,一個生活在大群之中,卻連基本的是非準則、公民意識都沒有的市民,又如何能盡一己之力,來維護這個城市的環境,並且能做到言行一致的熱愛這個城市呢?

從杭州的「城市陽台」快被垃圾掩埋的髒亂景象中,我們其實不難發現,這裡不懂「規矩」,完全不具備公民意識和基本素養的,是大有人在。既然他們連最起碼的「亂扔垃圾不對」的道理都不知曉,我們又怎能期待這些人會在那五位有志青年的感召下,走出家門,將自己亂扔的垃圾撿回來,重新放進垃圾箱呢?

事實上,在這個方面,國外諸多發達國家已經為我們做出了最佳的典範。這些國家無論大小,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大多都能給人留下清潔、乾淨、甚至是一塵不染的舒適感覺。究其原因,無外乎它們的國民從兒時起,就開始接受如何將垃圾分類、如何以個人行為來維護公共環境等類似的基本國民教育。而這類教育在今天的中國大陸卻是極度缺失的。

連垃圾都不知扔在哪裡的國民又如何談得上文明?若大多數人都不管不顧的充當著這樣的野蠻人,那可想而知,城市的管理者、國家的執政者,他們的壓力將會有多大。從G20峰會後到處堆滿垃圾的景象來看,我們就足以發現,在過去的數日中,杭州向世界所展現出的華美與亮麗,究竟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那個連續工作到精疲力盡,以至於在路邊睡著的環衛工人,焉知不是無數為G20奔忙的管理者、負責人的影子?面對著整個杭城那麼多人不講秩序、不講文明,事事都要「兜著點」的領導們,又怎能不感到疲憊呢?

若要省心、若要一勞永逸,就不能只是呼籲大家走出來,自己動手撿拾垃圾。畢竟,呼籲並沒有任何約束力。既然國民才是一個國家的真正主角,市民才是城市的主人翁,那麼最有效、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顯然就是讓他們自己擁有想要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

然而,能否在現如今的中國社會形成這樣一種健全、成熟的公民意識,還得要看國民的心中是否留存著基本的道德觀念。在一個關係到你、我、他的公共環境中,冷漠、自私等一系列挑戰道德底線的情緒,都將會難以遏制的加劇問題的惡劣程度。試問,一個毫無道德底線的公民又如何能熱愛自己的城市以及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中的其他市民呢?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