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您悠:「為民興利 務在富民」的召信臣

【新唐人2016年10月18日訊】西漢人召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壽春縣人。應明經考試,取為甲科,任為郎,外放地方官,任谷陽縣長。在考績中列為高等,遷為上蔡縣長。他治理地方,皆視民如子,所擔任的兩地縣長,都很有政績,受到人們的讚揚、稱頌。提升為零陵郡太守後,因病回家。病癒後,復征為諫大夫,調遷為南陽郡太守。他在南陽郡的治理,如同在上蔡縣一樣,視民如子,很有政績。

召信臣非常勤奮,講究條理謀略,喜歡興辦各種於民有利的事業,努力使老百姓富裕。他經常親自到田野裡,勸導農民耕種,也經常行走在田間小路上,住宿在鄉間村野,很少有安安穩穩坐在衙門裡的時候。他知道促進農業生產,水利灌溉很重要,所以他親自巡視郡中各處,勘察水源,組織農民開通溝渠,修建水門、閘堰、坡塘,等數十處,以增加灌溉面積,年年都有增加,達到三萬多頃。老百姓在水利、農業中得到利益,家裏都有了積余。召信臣還為老百姓制定了「均水約束」,這是分配用水的制度,把它刻在石碑上,豎立在田邊,以防止為了爭水而發生紛爭。他禁止在嫁娶、送終的紅白喜事中,鋪張浪費、講究排場,倡導節儉。郡守、各縣官吏的子弟,如果有喜好遊樂、不努力耕作的,就對其家長加以訓斥,並罷免其官職,嚴重的就加以法辦,以此來顯示人品的好壞。召信臣的這些做法,使全郡都受到教育感化,大家無不努力耕作。老百姓也很擁護他,郡裡的戶口增加了一倍,盜賊、獄訟的事件,日益減少,甚至不再發生。全郡的官吏、百姓,都愛戴召信臣,把他稱做「召父」。荊州刺史上奏朝廷,說召信臣為百姓興利,南陽郡因此而殷實富裕。朝廷為表示獎勵,賜給他黃金(古代對銅的美稱,代俸錢,當時無銅錢)四十斤。遷為河南郡太守,在考績中,他常常被列為第一,多次被增加俸祿和獎賜黃金。

竟寧(前33年)年間,朝廷徵召召信臣到中央政府任少府,負責對宮廷的供應,職位列於九卿之一,他上奏請求對上林苑、各個比較偏遠、皇上不常去的宮館,就不要再大肆修繕和增加傢俱設備了。又奏請宦官主管的樂府的一些歌舞雜技,以及宮館中的兵器甚物等,也要減少一半。太官園種植冬天生長的蔥、蔬菜,要在暖房裡種,日夜燒火,要有溫氣,才能生長,信臣認為這些都不是按季節自然生長的,吃了會有害於人,不適宜用這些產品供皇宮使用,以及其他不按節氣種植出的作物,都上奏清予撤銷,每年節省開支,達好幾千萬錢。

後來,召信臣年老,在官任上去世。

元始四年,漢平帝頒發詔書,要祭祀已故百官卿士中曾造福於民的人。蜀郡以文翁、九江郡以召信臣應詔書。每年的祭祀日,郡太守率領下官司屬,到召信臣塚墳前,行禮奉祠。並且在南陽郡,也建立了召信臣的祠。

「公生明,廉生威。」為官者能否以公心處理政事,以清正廉潔處心行事,是衡量一個官吏好壞的標準。但作為一個治理百姓的官員,僅僅做到「公」、「廉」還不夠,還必須做到「勤」,即盡心民事,勤政愛民。那些對百姓生計不管不顧,對百姓疾苦置若罔聞的官員,即使有「公」、「廉」的品德,也不會為百姓所擁護,所愛戴。以前南陽郡裡,盜賊猖獗,其根本原因,在於老百姓們飢寒交迫,被逼走上盜賊之路。召信臣擔任南陽郡太守後,勵精圖治,讓那裏的百姓殷實富足。之後,那裏的盜賊、獄訟事件,日益減少,甚至不再發生。

召信臣還把對民眾的教化,當做大事來抓。只要他發現有游手好閑、不努力耕作的人,就加以訓斥,甚至法辦,以此來顯示人品的好壞。召信臣的這些做法,使他們都受到教育感化,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有了這種榜樣的力量,百姓都恥於為盜。

召信臣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地方官,他治理下的河南郡,在考績中常常被列為第一。召信臣為官,不是在衙門裡指手畫腳,發號施令,而是親自奔走於田間地頭,進行實地考察,為其施治謀求第一手資料。他積極促進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倡導節儉,很快就使百姓有了節余。百姓對其感恩戴德,虔誠地把他稱做「召父」!《中國歷史人物大辭典》中,寫有召信臣「喜好為民興利,務在富民」之語,令人感佩。

(事據《漢書》)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劉旋)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