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起名 要避諱這三個方面

【新唐人2016年10月24日訊】作為父母都想給孩子起個好名,但起名是有講究的。下文就告訴你給孩子起名要避諱的有哪些方面?

避諱」一詞平時很常見,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理解這個詞語的真正含義。

在取名時,有的家長就會問這個問題:甚麼是避諱用字?避諱用字是自己不喜歡出現在名字中的字?還是忌用字呢?悟真網幫助解答這個問題。

一、甚麼是避諱?

古時,為了體現對尊者、長者的尊重、敬重,在言談、書寫時,凡遇到君、父、長、上名字中的字,都不可直接提及,而要用別的字代替,或者是將其委婉地表述出來,這種行為方式,就稱之為「避諱」。

《康熙大帝》中有這樣一段情節:一代名將周培公,在考試時,只因為試卷中出現了「玄」字,沒有避康熙皇帝玄燁之名的諱,就被將試卷作廢,無緣得中了。

假如後來沒有街頭偶遇康熙,並被康熙賞識重用的話,周培公的人生,也許就因為那一個字而徹底改寫了。即便再有經天緯地之才,沒有用武之地,無處施展,也只能徒喚奈何了。

周培公的這種行為,就是犯了「避諱」中的「國諱」。

二、避諱的主要種類

根據避諱對像的不同,避諱主要分為以下四種:

1、憲諱

憲諱,是指下屬官員對上司長官名字的避諱。因上司被稱為「大憲」、「憲臺」,故得名。

有一些官員,還將此延伸。要求下屬避自己和父祖的名諱,以及同音的字。相傳,「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典故,就是緣於避憲諱,說的是宋代州官田登為了避其名諱,在他的所轄範圍內都把「燈」稱為火,於是上元燈節的告示就成了:「本州島依例放火三日。」

2、國諱:

國諱,也稱公諱,是指對當朝皇帝,以及本朝歷代皇帝的名字都要進行避諱。

就是說,全國所有的人,在言談、書寫時都要小心注意,切不可提及這些皇帝名字中的字。

上面周培公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而就連24節氣中的驚蟄,也是為了避漢朝某位皇帝的諱,而改名的。

3、家諱

家諱,也稱私諱,即避父母、祖先等長輩的諱。作為晚輩、小輩,在言談、行文用字時要避開長輩名字中的字。

因為避諱的對像是長輩,所以是全家的「家諱」或「私諱」。在與別人交往時,也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以免失禮。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因為其父名談,為了避諱,在《史記》一書中,生生將趙談改成了趙同。史書尚且如此,其他就更不要說了。

4、聖賢諱

聖賢諱,主要指避開聖賢的名諱。聖賢,主要是指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有的還避始祖黃帝,周公、老子、堯舜禹等。

比方說,以前的讀書人的名字中,是不會出現仲、尼的。

三、取名應如何避諱?

舊時的避諱,和當時的情境有關。時代發展到如今,今時今日,國諱、聖賢諱、憲諱都不必在意了;但避「家諱」還是需要的。

畢竟,沒有祖先就沒有後人,長輩不僅有養育之恩,還讓後人有一種歸屬感。避長輩的名諱,不僅僅是對長輩的尊重,也是倫理道德的一種體現。

所以,在給寶寶取名時,最好是因人、因地而異,不能不考慮避諱,但也不能盲目避諱,甚麼都避。

溫馨小貼士:給寶寶取名時,避長輩名諱的範圍,以直系親屬為宜,即:避開寶寶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名字中的用字即可。

(責任編輯:凱欣)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