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瘋狂撤離大陸 東莞3千台商轉投東南亞

【新唐人2017年01月09日訊】近兩年來,曾是「世界製造工廠」的中國,正遭遇著空前的外資撤離危機,其中被稱為「工業重鎮龍頭」的廣東東莞,近年有逾3000多家台資企業撤離,轉投東南亞國家。

據臺灣媒體報導,台商曾在千禧年代為東莞創造出逾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但眼下的東莞工業區沒什麼人氣,連帶受波及的是工廠附近的小超市和餐飲店,好些店舖已停業。

紮根東莞虎門20多年的東莞臺協執行常務副會長謝慶源說,全球經濟不景,東莞加工貿易業也無法倖免,再加上訂單的利潤太薄接不下手,另外大陸人口紅利優勢漸失,勞動成本不斷上升,「五險一金」等保險金成為不少企業重擔。

他說,目前東莞工人平均月薪3000元,是其他東南亞國家的三四倍,不少台商將廠房轉移到東南亞,有的直接把工廠關掉,還有些將廠房轉移到中國的內陸城市。

報導稱,謝慶源幾年前已結束鋼鐵廠生意,目前主要經營文教產業。謝慶源表示,能做多少是多少,過去在東莞的臺灣人少說有8萬到10萬人,現在保守估計少了一半。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東莞特約研究員林江分析稱,東莞一度有5000多家台資企業,現在已跌至約2000家,這些留守的台資企業以傳統加工貿易為主,由於不是地方政府所提倡的現代高端產業,因此官方和銀行都「不會特別關照」,產業扶持政策也與他們無關,「台資企業變得越來越邊緣化」。

事實上,外資企業相繼退出中國並非近期現象,這波外資企業撤退潮從2011年已經開始。統計顯示,2011年,百事公司賣掉中國的瓶裝業務。2011年8月,消息傳出,國際四大快遞巨頭之一的德國DHL將所持有的全宜快遞、速遞公司及金果三家公司的全部股權轉讓給深圳友和道通。這意味著DHL從中國內地快遞市場退出。

總部位於美國聖荷西的無線數字標價牌製造商阿爾提納(Altierre),2011年10月就關閉了中國的製造廠,改為直接在本地生產。此外,福特汽車公司要把1.2萬個工作崗位從墨西哥和中國遷回美國,星巴克(Starbucks)也把它的陶瓷杯製造,從中國轉回美國中西部。

大陸知名財經評論員牛刀曾分析,外資撤離大陸,說明對中國經濟已經沒有信心。其次,中國經濟完全是一個大泡沫,泡沫一破,肯定大事件,「這個時候走,比任何時候走都好。」

他指,中國經濟至少90%靠外資,中國資金主要靠美元,現在美元大批撤回,人民幣大貶,「中國經濟非常危險。外資一旦撤離,對中國經濟是毀滅性的打擊,人才、技術、資金都走了,中國還剩甚麼?下一步就是大規模的失業和倒閉潮。」

2014年12月,先是知名手機零部件代工廠蘇州聯建科技宣佈倒閉,隨後聯建的兄弟公司,位於東莞的萬事達公司和聯勝公司相繼倒閉。聯建科技曾是蘋果手機屏幕供應商,後來與小米也有過幾年合作,輝煌時有員工兩萬人,2014年業務則每況愈下,至倒閉前還有3000多名員工。萬事達公司和聯勝公司兩家工廠倒閉時共擁有員工7000人。

2015年初,臺媒報導稱,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正面臨被各國產業資本拋棄的危機。

2015年,著名鐘錶企業西鐵城在大陸的生產基地-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年前宣佈解散。微軟諾基亞已經決定關閉在大陸的工廠,把設備搬往越南,在東莞和北京兩地的諾基亞工廠,超過9千名工人將面臨失業。

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都計劃把製造基地回遷日本,Uniqlo、Nike、船井電機、三星等知名企業也加快撤離中國的步伐,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

報導稱,長期以來,中國依靠國內廉價的資源、環境、土地和勞動力支撐「世界工廠」地位,但隨著經濟迅猛發展,尤其國內物價上漲導致生產生活成本快速攀升,中國這個「價值窪地」對於各國產業資本正在失去吸引力。其中,用工成本上漲和勞動力不足成為眾多外資企業發展的最大掣肘,也是迫使很多外企選擇撤離中國的重要因素。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謝田教授認為,中國整個經濟環境的惡化,商業環境的惡化,是加速外資撤離中國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工資上漲、人為的通貨膨脹、濫印鈔票、環境污染嚴重、知識財產權無法得到真正保障等等。其他的因素還包括人權、法制不健全,都是造成西方公司對中國越來越失去信心,即使中國有這種所謂龐大的市場,現在看來也不那麼吸引人了。

(記者李韻綜合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