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凶險無比 但結果卻是最好的皇位之爭

公元1643年9月21日夜間九點至十一點,即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明崇禎十六年)亥刻,大清帝國的開國皇帝、52歲的皇太極在沒有任何預兆也沒有留下任何關於後事安排的遺囑的情況下突然猝死。

即使是一般的大家族的家主突然離世都會鬧得整個家族雞犬不寧人心惶惶,何況是大清帝國的皇帝呢?

尤其是皇太極生前沒有立太子,王公貝勒、宗親貴族手中掌握著八旗鐵騎,有資格符合條件繼承皇位的不止一個人,朝中各派勢力暗流湧動,對於皇位的爭奪甚至已經到了劍拔弩張、同室操戈、骨肉相殘的危險地步!

一場血雨腥風似乎馬上就要襲來!

大清王朝陷入了風雨飄搖極度危險中!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千鈞一髮殺氣騰騰的現場吧。

皇太極死後第五日,也就是9月26日,多爾袞召集諸王大臣在崇政殿召開會議,討論皇位繼承問題。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維基百科)

當時的滿族還沒有入關奪取政權更提不上漢化,所以漢族人的父死子承的繼承製度並不被滿族人認可,這也造成皇太極的眾多兄弟都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當時有實力有資格問鼎皇位的並出席會議的候選人主要有:
禮親王代善、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英郡王阿濟格、豫君王多鐸。

由於當時代善已經60多歲且長期受到打擊,早就沒有了爭奪皇位的雄心壯志;

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血緣較遠,本人又謹小慎微有自知之明,也主動放棄了皇位之爭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是一母同胞親兄弟,阿濟格和多鐸戰功卓著但是都屬於有勇無謀的武將類型,他們也知道自己當不上皇帝,所以乾脆堅決支持自己親兄弟多爾袞。

這樣看似是眾多人競爭的皇位,最後實際上成了豪格和多爾袞兩個人的角逐。

雖然競爭的人少了,但是卻更加激烈了,兩個人都明白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競爭!

首先分別看一下豪格和多爾袞個各自的優勢。


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維基百科)

皇長子豪格的優勢:

1、從繼承資格和血緣關係上來說: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年輕有為,在皇太極眾多的兒子中是最優秀的,在皇太極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因戰功被封為親王,且是正藍旗的旗主。

2、受擁護和支持的情況:皇太極為豪格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政治遺產,皇太極生前親自掌握著兩黃旗,兩黃旗的貴族大臣為了報答皇太極的恩遇,當然也要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自然要擁立豪格為帝。還有當初被皇太極重用的宗親貴族大臣,為了報答皇太極,他們也會選擇支持豪格,這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其中的代表就是鄭親王濟爾哈朗。

3、掌握的軍事力量:豪格掌握著正藍旗,兩黃旗是皇太極留給他的,他手中掌握著兩黃旗和正藍旗三個旗的兵力,後來他又爭取到當時威望最高的掌握著兩紅旗的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和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支持,滿洲八旗有六旗都支持豪格,豪格似乎已經穩操勝券,自認為皇位非他莫屬。

豪格的優勢確實非同一般,那麼多爾袞的優勢呢?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維基百科)

睿親王多爾袞的優勢:

1、從繼承資格和血緣關係上來說:多爾袞是努爾哈赤非常寵愛的兒子,據說努爾哈赤曾經有遺訓立他為儲君,然而後來皇位被皇太極奪走,他的母親也被皇太極逼死。所以這一次他一定要抓住機遇拿回屬於自己的皇位!

2、受擁護和支持的情況:多爾袞有兩個戰功卓著的一母同胞兄弟阿濟格和多鐸是他最堅定最可靠的支持者,同時多爾袞的軍功和威望在宗親貴族和朝野中影響很大,有一大批潛在的支持者,甚至兩黃旗中也有很多是多爾袞忠誠的盟友。

3、掌握的軍事力量:多爾袞最可靠的軍事力量是兩白旗,兩白旗是努爾哈赤留給多爾袞三兄弟的,兵精將足能征善戰;且兩白旗長期掌握在其三兄弟手中,非常團結鐵板一塊,不容小覷。

雖然表面來說豪格已經穩操勝券了,但實際上多爾袞的實力和豪格可以說是半斤八兩勢均力敵,兩個人都是勢在必得,雙方爭執不下劍拔弩張,一張血雨腥風似乎馬上就要襲來。那麼到底鹿死誰手,誰能奪得皇位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呢?

皇太極病故7天後,鬥爭形勢已經白熱化,兩黃旗大臣結盟共同擁立豪格為帝,同時調兵遣將最好了最壞的準備。

主張擁立多爾袞的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弟兄已經做好了用武力奪取皇位的準備,爭奪皇位的大戰從1643年9月21日開始,到現在已經7天了,雙方都明白到了最後攤牌的時刻了。

議商帝位繼承人的會議在崇政殿的東廡殿舉行,會議由皇族中年紀最長、地位最高的禮親王代善主持。

會議一開始多鐸就代表多爾袞的支持者強硬的表示一定要擁立多爾袞為帝,退一萬步講即使不擁立多爾袞,也絕對輪不到豪格繼承皇位。

關鍵在於這不是多鐸一個人的意見,也不僅僅是他們三兄弟的意見,而是以兩白旗為核心眾多宗室貴族大臣的一致意見。

豪格絕非等閑之輩,他知道和桀驁不馴的多爾袞協商解決,絕對沒有可能,他被多鐸的話激怒了,他自認為自己手中有六旗支持,自己有取勝的把握。所以他不願意再忍了,他要放手一搏!

豪格當著宗親貴族眾大臣的面說道:「我德行淺薄,怎麼能繼承皇位呢?」然後憤而離開大殿,隨之兩黃旗大臣公然佩劍上殿進言:「先帝對我們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隨先帝於地下!」

沒錯!這就是豪格的計策,他假裝謙讓,暗中指使兩黃旗大臣進行武力逼宮。


愛新覺羅·多鐸(1614.04.02—1649.04.29),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維基百科)

豪格自認為這個計策很高明,但不幸的是恰恰相反,其實從兩黃旗大臣逼宮這一刻起,他就已經與皇位無緣了。

原因如下:

1、豪格的輩分在眾多宗親貴族中較低,而且實權在宗室王爺中掌握著,豪格還沒有登基為帝就這樣對他們,以後真的當皇帝了還有他們好日子過嗎?當時德高望重的會議主持人禮親王代善首先改變了支持豪格的立場,這樣豪格已經失去了兩紅旗的支持。其他宗室王爺也對豪格充滿了懷疑。

2、豪格的做法更加刺激了多爾袞三兄弟,他們深深的明白,就算此刻妥協讓豪格登基為帝,那麼很快就會死無葬身之地!反正都是死,豁出去了!拚死也不能讓豪格得逞!

3、豪格的計策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那就是他自己說自己德行淺薄不能繼承皇位,讓兩黃旗大臣逼宮的時候並沒有直接說他名字,只是說一定要立先帝的皇子,因為都知道先帝的皇子中只有他有實力問鼎皇位。

很不幸的是這個巨大的漏洞被多爾袞抓住了,在兩黃旗逼宮的時候,阿濟格和多鐸也調兵遣將準備動手,但是被多爾袞攔下了,多爾袞明白如果動用武力解決獲勝的可能性並不大,即使獲勝了大清也會元氣大傷。

從這一點來看多爾袞是政治家,而豪格只是武夫了吧。

多爾袞說:「為了大清朝的美好明天我也支持讓先帝的皇子繼承皇位,但是豪格已經謙讓了不願意繼承皇位,那咱們就從先帝別的皇子中選擇一位繼承皇位吧。先帝晚年寵幸莊妃(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孝莊皇太后),那就立她兒子福臨為新的皇帝吧。另外由於福臨才六歲,就有我和濟爾哈朗輔政。」

在千鈞一髮時刻,多爾袞臨危不亂能夠想到這個堪稱完美的主意,非常厲害令人佩服!

這段話表面上看簡單明瞭,但實際上暗藏許多玄機。

1、多爾袞提出同意立皇子,但是又抓住豪格的漏洞,堵住了兩黃旗大臣及豪格擁護者的嘴,讓他們無話可說。

2、提出擁立福臨,由於福臨才6歲這樣多爾袞就有機會掌握朝政,重要的是皇太極的皇后哲哲是莊妃的姑母,立福臨就贏得了皇后的支持還有蒙古部落的支持。

3、拉上濟爾哈朗做輔政大臣,這樣使濟爾哈朗為代表的鑲藍旗不再支持豪格。

果然多爾袞一說完,禮親王代善首先表示支持,最後大家都表示支持,豪格和兩黃旗大臣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但是也不得不同意。

就這樣中國歷史上最凶險無比的皇位之爭卻神奇般沒有流血就得到解決。

就這樣福臨登基為帝,是為順治帝。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維基百科)

公元1644年(順治元年),清軍入關,入主中原,順治皇帝遷都北京,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登上歷史的舞臺。

公元1650年(順治七年),多爾袞意外死亡,福臨提前親政。

在順治的努力下,清王朝很快統一了全國,最重要的是順治生了一個好兒子–皇三子玄燁。

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順治帝駕崩,享年二十四歲,遺詔傳位於皇三子玄燁,即歷史上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

——轉自《歷史大學堂》

(責任編輯:任浩)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