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是否開戰未來2週出結果? 印高度關注北戴河會議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08月14日訊】 中印兩國在邊境洞朗地區對峙已持續兩個月,目前正值中共政界高層北戴河機密會議。外界猜測這次會議或商討中印問題。由于1962年中印開戰在北戴河拍板,印方對此表示高度關注。有印媒援引多名印度外交官表示,中印邊界對峙能否解決,「未來兩週將至關重要」。

8月12日,印度主流英語日報《印度教徒報》(The Hindu)報導稱,中印邊境對峙問題肯定會成為「北戴河會議」重要議題。

報導引述印度前外交部秘書長薩蘭(Shyam Saran)的文章說,1962年中印戰爭,就是時任中共黨魁的毛澤東,在當年的北戴河會議上作出的決定。文中提到,印度應該關注「接下來幾天的事情」,了解中方在這次重要會議後釋放的信號。

《印度人報》報導稱,多名印度外交官認為,中印對峙已進入第三個月,問題能否解決,就看未來兩週。他們認為,中印在洞朗持續對峙的問題,毫無疑問是今年中共北戴河會議的重要議題。北戴河會議是否釋放出相關訊息,印度各界更是密切關注。

一些分析人士也推測,中共領導人應在北戴河討論了應對中印邊界對峙的問題,因為對於中共領導層而言,邊境對峙不宜久拖不決。

北戴河會議前夕,中共外交部發布「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和中國的立場」文件。之後,中共軍報、新華社、《人民日報》、外交部、國防部、駐印度大使館的六大機構密集發聲,強調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權益。對此,陸媒宣稱,這是中方向印方作出的「最後通牒」。

當時,親北京美媒多維網分析稱,中共歷史上,高層曾在北戴河做出過許多重大決策,其中包括炮擊金門的軍事行動。中共北戴河會議前夕對印度作出「最後通牒式」的表態,不排除高層將在北戴河會議上作出開戰的決定。

中印是戰是和到了關鍵時刻

8月11日,《今日印度》報導稱,印中雙方高層在兩國邊境的乃堆拉山口舉行會晤,旨在解決雙方在邊界問題上產生的摩擦。但會談並沒有實質結果。報導還指,在會面中,中方要求印度軍隊立即撤出洞朗,但印方繼續堅持雙方要「同時撤軍」。

次日,多家印媒稱,印度再次向中印邊界增兵,提高警戒水平。

《印度報業托拉斯》引述印軍高層消息報導,印軍已在鄰近中國的阿魯納恰爾邦(即中國藏南地區)及錫金地區部署更多士兵,並已指派了「保護東部中印邊界」的任務。

印度網路媒體《The Quint》報導稱,原駐紮著西孟加拉邦西里古里(Siliguri)、蘇克納(Sukna)的第33軍團3個師,計有3、4萬兵力,正在向中印邊境錫金段集結。印軍已向靠近洞朗地區印度一側的一個村莊,下發了要求居民儘快搬離並騰空房屋的命令。

早在7月中旬,中國參考消息就曾透露,印度陸軍在錫金段及東段邊界部署了4個軍、18萬兵力,配備炮兵、裝甲部隊。

而中方也不示弱,除了三軍齊動開赴邊境錫金段邊界線外,還有大批戰機集結高原,似為中印一戰做進一步準備。

此外,陸媒統計,中印自6月18日在邊界地區對峙,到8月5日止,中方已經對「非法越界」印軍發出67次警告。

但印方始終看不出撤兵跡象,除了留在爭議地帶軍事人員有增無減之外,印度國防部長賈伊特利稱:印軍已吸取1962年中印戰爭教訓,印度軍隊已經「足夠強大」,有能力應對任何對國家安全的挑戰。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美國印度政策研究員莎拉沃特森(Sarah Watson)認為,中國在對峙事件上表現得過於高調,現在很難下台階,「雙方都把自己逼到了牆角。」

她認為,「印度稍好一些,主要是中方,現在中方很難既不丟面子、也不尷尬地收場,因為他們自己已經把這個事搞得太大了。」

對於中印是否真的會開打,俄羅斯衛星網分析認為,中印對峙發生在「十九大」前夕對中共不利。對中共領導層而言,當前首要的任務是籌備「十九大」。

印度原海軍總司令辛格(Arun Kumar Singh)在印媒《亞洲年代新聞》撰文認為,中共軍隊自去年2月1日開始軍事改革,最少要於2018至2020年才可準備作戰。

《印度時報》也引述印度保安機構的話指,相信中方不會冒險開戰,甚至連小規模軍事行動也不會展開;指兩國根本不想起衝突。

北京時政評論員華頗表示,目前最希望開戰的是習近平的黨內政敵,他們恨不得習近平與印度打一場敗仗。中共上將、前總參謀長羅瑞卿之子羅宇表示,「中共軍隊已毫無戰力,腐敗成爛泥,習近平比誰都清楚」。

時政評論員夏小強在《大紀元》刊文分析,中印開戰的可能性為零。

他分析說:從印度角度,莫迪已獲得多數民眾的支持,並不需要發動戰爭來賺取民意;從習近平角度,內憂大於外患。特別十九大將召開,江氏集團正拚命製造事端,此時開戰對習不利。

而從中共角度,共產黨有可恥的賣國歷史,並不真心關心領土,中共在國內與國際上的所有動作,都是圍繞著維持政權穩定。如今中共外患內憂,開戰即四面楚歌,加速其死期到來。

(記者李韻報導/責任編輯:曲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