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不再是「香餑餑」 超4成月薪低於6千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08月17日訊】「海歸」的光環正在褪去,陷入就業難和薪資低的尷尬境地。據《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40%以上海歸的稅後月收入低於6,000元(人民幣,下同。)

中共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2017屆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95萬人,而海歸總數截至2016年底,達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生畢業回國,新增海歸人數已經超過高校畢業生預計增量。

中國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在北京發布的《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則顯示,近九成海歸可在半年內找到第一份工作,IT、通信、電子、網際網路行業超越金融業成為就職人數最多的行業。不過,40%以上海歸的稅後月收入低於6,000元。

調查顯示,七成海歸認為工資遠低於期望,認為高於期望的海歸僅為1%。在職級分布中,59.7%海歸就業於普通崗位,而就職於基層管理者的占比21.4%,中層管理者占比12.5%,高層管理者占比4.6%。

《2016年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八成的海歸認為自己「學非所用」。

另外,部分回國留學人員薪資水平達不到期望值,約50%的碩士生、67%的本科生以及約78%的專科生薪資在5000元以下。海歸人員對工作的滿意度水平整體偏低,「滿意」及「非常滿意」的僅為33.2%。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海外,找工作已經成為留學生必須面對的頭號難題。海外就業市場飽和早已成為普遍問題,留學生更是因為其外籍身份受到種種限制。可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大家都說的「國內機會多」也不能讓找工作變得更容易。

中國留學生回國找工作也「拼爹」

6月份,总部位於倫敦的全球高等教育中心,發布「國際和跨國高等教育學習:中國學生的職業發展研究」報告,發現大多數來自比較優越的家庭環境的留學生,在回國找工作時有優勢。

該研究在2016年12月到2017年1月之間展開調查,共收回423份問卷,包括106人在英國大學獲得碩士學位、80人畢業於中英大學聯合培養的本科,以及237人先在中國讀本科,隨後進入海外合作大學攻讀碩士的學生(稱為跨國高等教育,TNHE)。

這些受訪者都是近10年內畢業的學生,其中7成集中在最近5年內畢業。其中女生56%,男生44%。

在這個研究中,有一位從海外留學回來的受訪者也這麼說:與男朋友一起留學回國後,去了男朋友所在地。她表示,男朋友父母或親戚幫她找到一分體面的工作很合理。而「體面」的意思是社會地位較高(比如國企)、工作量不大的工作。

《中國青年報》去年發表一篇題為「海歸變海帶都在等什麼,留學一年月薪縮水7千元」的報導,裡面講到一個案例。

家境優渥的王雅珊,留學回來一直沒找工作,先是在家籌備了一年自己的婚禮和新房裝修,隨後在家人的幫助下跟幾個朋友一起開了個廣告公司當老闆,結果業務量太少,不到一年便關閉。

最終,她在家人安排下也進入一家外企的人力資源部門工作。她坦言,幾年前決定出國留學,就是為了逃避找工作。從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長大,她的目標很現實:「不想活得太累,輕輕鬆鬆幹一份體面的工作,相夫教子,衣食無憂。」

多虧家人的社會關係,讓許多來自於高收入家庭的中國留學生更有可能在畢業後找到工作。這是該研究發現的最重要結論之一。

研究報告說,來自於這些家庭的年輕人能夠抓住接受海外或者跨國高等教育的機會,且大多數人通過家庭的關係網獲得了第一份工作。

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家庭,父母都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教育學位。在中國父母擁有良好教育,意味著家庭經濟條件都比較好。這也能部分解釋為何這些家庭能負擔更高的海外學費以及支付孩子海外留學期間的生活成本。

一位來自安徽的受訪者,表示「我父親是大學畢業,他有很好的職業發展前途,收入也不錯」。

家庭背景效應不僅影響受訪人在海外就讀,同樣對他們畢業後找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有約30%的受訪者通過他們的父母或親戚找到第一份工作。

不過,該研究還表明,海外高等教育的機會,並不是平均分配的,在現有背景下的海外受教育輸出、可能會延續更多的社會不平等。

對家庭背景較差、經濟條件較弱的家庭,或許無法提供相同的社會關係,也就難以爭取到與這些留學生相同的工作機會。

研究報告說,「我們必須認識到,無力支付留學費用的學生和家庭將會在求職和就業方面遇到更大的困難。」

「實力不夠強,關係也不夠硬,所以只能等。」這是部分海外歸國留學生在找工作過程中的真實心態。「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不想隨隨便便就業,浪費幾十萬元學費開銷和幾年精力,等待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記者文馨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