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江:中共「英雄模範」郭興福被逼殺妻屠子後自殺

【摘要】李淑珍問:「你死了,我們怎麼辦?」郭興福回答說:「回山東老家去吧,城裡是不會讓你們住的。」李淑珍說:「我一個人怎能養活三個孩子?更何況你還有個老母親?!」「你要是願意,咱們一塊死。」郭興福終於說出了心裏話。李淑珍說:「我願意。孩子們也要帶走?」郭興福咬咬牙說:「孩子不能留下。吃飯穿衣都不會,誰照管?再說反革命的孩子也沒個政治地位,不會有好日子過的,留下是讓他們受罪。」郭興福與妻子商定後,用刀子和繩子殺死了3個無辜可愛的孩子;然後,用小刀割開李淑珍手腕上的血管和太陽穴的靜脈血管;最後,舉刀自殺。

郭興福是個小人物,卻也是個大名人。說他是小人物,是因為他在野戰部隊當兵時只是個副連長,後來調到南京軍區高級步兵學校當教員,軍銜也只是個中尉。說他是個大名人,是因為他曾創造了「郭興福教學法」,在全軍推廣,立過二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是中共軍隊上世紀60年代「大比武」的領軍人物,曾受到中共軍委副主席賀龍的接見,中共元帥葉劍英的讚賞,中共軍委總參謀長羅瑞卿的高度評價。

這個小人物出了大名,等到1966年5月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郭興福卻倒了大霉,受到猛烈衝擊和批鬥,一下子從榮譽的最高處跌到了生命的最低谷。從天堂到地獄的巨大落差,讓郭興福萬念俱滅,與其生不如死,不如一死了之。最後,郭興福被逼上一條自殺殺人之路。

1967年1月30日,清晨4點15分,一輛紅色的警車衝出南京軍區政治部大門。政治部剛剛接到南京軍區高級步兵學校的報告,步校發生一起重大殺人案,兇手可能是本校教員郭興福,他涉嫌殺死了自己的3個孩子,然後,又刺殺妻子李淑珍,最後再自殺。

殺人現場發生在郭興福家裡,他家在二樓,被害的3個孩子分別躺在兩張床上。小床的被子下面有兩具屍體,一個是郭興福的大兒子鋼鋼,一個是郭興福的二女兒煉煉,郭興福1歲的小兒子小久躺在大床上。3個孩子都穿着乾乾淨淨的衣服和襪子。屋內沒有廝打的跡象,桌子上的手錶、茶杯等物沒有移動的痕迹。煙灰缸里堆滿了煙灰。一把小刀、一把剪刀落在床邊的地板上,血跡斑斑,小刀刀尖已成了弓形。這是郭興福平時掛在鑰匙鏈上的小刀,床邊有電爐一隻,燈頭上有觸電自殺的痕迹。窗台上有一攤血跡,這是李淑珍跳樓時留下的,這表明李淑珍跳樓時已身受重傷。李淑珍、郭興福被送到南京八一總醫院搶救。李淑珍的太陽穴、手腕上都各有一條刀傷,靜脈被切斷,流血過多,嚴重休克。李淑珍入院時一度醒過來,說,孩子都被他爸爸弄死了,老郭也死了,請求醫生不要再搶救她。至於傷口,她說,是老郭用小刀割的。郭興福全身上下有二三十處刀傷,左睾丸被剪掉。經搶救,郭興福和李淑珍的性命總算保住了。

1967年1月30日上午,「紅色造反聯合總部」成立了「郭興福專案組」,造反派頭頭親自負責,下午1點開始,突擊審訊生命垂危的郭興福和李淑珍。奄奄一息的郭興福和李淑珍,被用擔架抬上囚車,押進了監牢。

經過一番折騰後,一份判決郭興福、李淑珍死刑的請示報告,送到了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的辦公桌上。報告要求:「判處郭犯死刑,立即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開除軍籍,撤銷一切榮譽稱號;判處李犯死刑,立即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許世友將這份請示報告上報中央軍委辦事組。1970年5月10日,經中央軍委辦事組批准,判處郭興福、李淑珍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後來,經過一些高級軍官遊說,郭興福、李淑珍被改判有期徒刑20年!

郭興福,1930年出生,山東省鄒平縣延安村人。14 歲當兵, 先後在國民黨山東省保安三團、四團當勤務員、通訊員。1948年9月,在國共內戰的濟南戰役中倒戈加入中共軍隊,編補在華東野戰軍第十三縱隊,先後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淞滬戰役、漳廈戰役,1949年6月,加入中共。

1951年,郭興福到第74師步兵學校和第四步兵學校學習。畢業後,被分配到南京軍區12軍34師教導營任排長,授少尉軍銜。後被調到100團2連任中尉連長。在任連長期間,他研究摸索出一套教學訓練方法,後來被稱為「郭興福教學法」。1959年5月,郭興福被調到某團2連當排長,一年後晉陞為副連長。

1962年,南京軍區開展了學習「郭興福教學法」活動,並於當年10月在鎮江組織了戰術技術現場會,普及和推廣「郭興福教學法」。1963年秋,中共軍委常委葉劍英元帥從總參謀部編輯的《軍訓簡報》上看到南京軍區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的報道,十分感興趣。12月24日,他親赴江蘇鎮江,參加了總參謀部軍訓部召開的「郭興福教學法」現場表演會。12月27日,葉劍英給中央軍委寫了《建議軍委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的報告。

1964年1月3日,中央軍委發出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指示。1月下旬,總參謀長羅瑞卿在南京主持召開了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現場會。當時,中共在工業領域正在開展「工業學大慶」運動,在農業領域正在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羅瑞卿琢磨在軍隊裏面也要樹一個典型,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於是,羅瑞卿提出軍隊在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過程中要開展「全軍大比武」運動。

1964年5月15日,中共軍隊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聯合發出《關於全軍比武問題的通知》。從此,一場遍及中共軍營的「大比武」群眾運動興起。在中共軍委總參謀長羅瑞卿的極力推動下,郭興福成了全軍大比武的領潮人物,成了全軍官兵學習的英雄模範人物,各種榮譽、掌聲、鮮花、讚揚紛至沓來。郭興福也把羅瑞卿當成了有知遇之恩的大恩人。這場「大比武運動」把郭興福與羅瑞卿緊緊的梱綁在一起了。

1964年6月16日下午,毛澤東在北京十三陵水庫觀看北京、濟南軍區彙報的表演後,對有關人員發表講話時,提出要「特別警惕像赫魯曉夫那樣的個人野心家和陰謀家,防止這樣的壞人篡奪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權」。毛澤東所謂的赫魯曉夫那樣的個人野心家和陰謀家是誰?就是當時中共的第二號人物劉少奇。從1962年1月的中共「七千人大會」以後,毛澤東退居二線,劉少奇在一線主持中央工作,兩個人分歧越來越大。到1965年,毛澤東就開始蘊釀發動打倒劉少奇的文化大革命。為此,他在「槍杆子」和「筆杆子」兩個方面都做了準備。在筆杆子方面,就是讓他的妻子江青到上海找姚文元寫《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為發動文革做輿論準備;在槍杆子方面,就是打倒總參謀長羅瑞卿,以便牢控軍權,號令八方。

毛澤東為什麼要打倒羅瑞卿?因為第一,羅瑞卿當時在黨內是中央書記處書記,政府內是國務院副總理,軍隊內是軍委秘書長、總參謀長,集黨、政、軍權於一身,權力大了,就有些目中無人了;第二,羅瑞卿跟當時的中央軍委副主席賀龍走的太近。賀龍不是毛澤東的嫡系部隊出身,不是毛的鐵杆親信,對毛有一些大不敬的舉動;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條,羅瑞卿跟劉少奇、鄧小平、彭真等人走的很近。而劉、鄧、彭都是毛澤東早就準備在文革中打倒的人物!羅瑞卿跟這些人關係密切,在毛澤東看來,就是跟毛澤東過不去!

1965年12月,毛澤東在上海召開中共政治局擴大會議,對羅瑞卿搞了個突然襲擊,撤銷了羅瑞卿在軍隊的所有職務。1966年3月,毛澤東又責令在北京召開中共最高層會議,專門批判羅瑞卿,撤銷了羅瑞卿的最後兩個黨政職務,羅瑞卿被逼跳樓自殺未遂。1966年5月16日,羅瑞卿被打成「彭、羅、陸、楊反黨集團」成員。在北京,羅瑞卿一次又一次遭到大會批、小會斗。羅瑞卿被打倒以後,南京的郭興福立即被當成「羅瑞卿的黑幹將」被打倒,多次反覆挨批鬥。

1976年1月末的一天,郭興福又一次遭到殘酷批鬥。批鬥大會結束後,十幾輛大卡車組成遊行隊伍,押着郭興福向南京浩浩蕩蕩出發。宣傳車上的高音喇叭不斷的喊叫着:「全國最有名的人物郭興福揪出來了,他是個鐵杆老保,就在後面的車上,大家快去看哪。」

郭興福被拉下了車,跪在一條板凳上,頭上頂着稻草,口裡叼着稻草,手上拿着稻草。毛澤東的造反派強迫他喊:「我叫郭興福,我是鐵杆老保,保皇有罪!罪該萬死,死了喂狗,狗都不吃。」
下午5點鐘,郭興福被准許回家了,身上青一塊,紫一塊。一連串的批鬥和根本不把他當人看待的人格侮辱,讓郭興福的精神承受力達到了極限。昨天被捧上天,今天連狗都不如,而且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當初加入中共時的所謂理想、信念,到這個時候統統都變成蒼白無力,一錢不值。絕望之際,一個可怕的念頭在他心底萌生:自殺,一了百了!

郭興福把他的想法跟妻子李淑珍談了。李淑珍問:「你死了,我們怎麼辦?」郭興福回答說:「回山東老家去吧,城裡是不會讓你們住的。」李淑珍說:「我一個人怎能養活三個孩子?更何況你還有個老母親?!」「你要是願意,咱們一塊死。」郭興福終於說出了心裏話。李淑珍說:「我願意。孩子們也要帶走?」郭興福咬咬牙說:「孩子不能留下。吃飯穿衣都不會,誰照管?再說反革命的孩子也沒個政治地位,不會有好日子過的,留下是讓他們受罪。」

郭興福與妻子商定後,用刀子和繩子殺死了3個無辜可愛的孩子。李淑珍抱着郭興福,哭着說:「讓我先死吧,我死了你才能死啊。」

郭興福用小刀切開了李淑珍手腕上的血管和太陽穴的靜脈血管,鮮血涌了出來。之後,郭興福又切開了自己手腕的血管……

李淑珍從昏迷中醒來,一看丈夫倒在旁邊,以為他死了,三個孩子已經死了,她不想苟活,決心跳樓自殺!於是,從窗口縱身跳下。

不一會兒,郭興福醒了。他擰碎燈泡,吞下燈頭,強大的電流將他擊倒在桌子上。他斷定這會肯定死成了。但是,死神又將郭興福退了回來。他扶着桌子站起來,碰到桌上的一把剪刀。他爬到床上,狠心的剪掉一隻睾丸,扔到窗外……

郭興福還是沒有死。他想燒死自己,他把腳擱到電爐上,棉褲燒着了,一想,不能連累左鄰右舍,又一把拽斷了電線。他想看看李淑珍死了沒有,沒找見。他聽到樓下救護車的鈴聲,聽到有人上樓的混亂的腳步聲。他踉踉蹌蹌躲進廚房,抓起菜刀,就朝頭上砍下去……最終還是沒有死成!

1976年10月十年文革結束。此後,經過一波三折,郭興福被「平反」。郭興福的最後結局是:1985年8月27日,遭遇車禍身亡!

轉自「希望之聲」

(責任編輯:明軒)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