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再爆篡改歷史 大饑荒逃港潮被稱「赴港就業」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1月16日訊】繼大陸新版中學歷史課本,被曝光篡改歷史後,15日,再有媒體曝光,有疑似大陸博物館的解說,把50至70年代中國民眾「大逃港」的歷史,定性為「赴港就業風潮」,意欲篡改歷史。

1月15日,香港經濟日報報導說,「LifeTime視界」流傳出的照片顯示,一塊展板闡述廣東「大逃港」歷史,但文字解說中,沒有用「逃港」字眼、也沒有說明飢荒引發大陸民眾外逃的狀況,只稱當年香港工業發展迅速,大陸青年4次秘密赴港就業

報導說,展板疑似來自廣東地區的博物館或展覽,但不知具體地點。「LifeTime視界」點評說,文化大革命的定性改成「艱難的探索」,廣東也把上個世紀「大逃港」的定性改成「赴港就業風潮」。

「大逃港」發生於1949年中共建政後,廣東省開始封鎖河口,禁止省港兩地民眾自由往來,逃港事件遂起。

據1979年彙編的《反偷渡外逃彙報提綱》,從1954年到1978年,廣東全省共發生偷渡外逃56萬多人次,逃出14.7萬人。若將小規模的出逃計算在內,1950年代至1980年代,逃港者達百萬。

此次冷戰時期歷時最長的群體性逃亡事件,史稱「大逃港」。

1953年,廣東成立生產合作社,逃港劇增。大饑荒的62年,僅深圳一地,就有十多萬人「八仙過海」,用腳投票,成功偷渡者六萬餘。

每天傍晚,逃亡者成群結隊,扶老攜幼,拖兒帶女,奔向邊境線,伺機出境,「五月大逃港」時,一天竟聚集有兩萬人,港英軍警出動直升機7架、軍艦2艘,全天不間斷邊境巡邏,每50英尺設一哨位,仍無法阻止潮水般的湧入。

深圳流傳有民謠曰:「寶安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蠔。十屋九空逃香港,家裡只剩老和小。」

但嚮往自由也是要付出代價的,毗鄰香港的20公裏海面上,每日都漂浮着數百具屍體,海風為之腥臊不堪。

1972年後,大量覺醒且絕望的知青,成了逃港大軍中的主力。那可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一位深圳寶安的逃港者嘆曰:「改革開放這四個字,你們是用筆寫的,我們,是用血寫的!」

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馬思聰文革期間,匍匐啃草,漿糊傾頭,受盡侮辱,遂決意外逃。

1967年1月15日夜,馬思聰一家四口化裝成農民,以5萬港幣的代價,成功逃港,轉而赴美。

此後,馬思聰夫婦在大陸的所有親戚被審查,二哥,岳母、侄女及廚師被迫害致死,馬思聰本人則遭「反革命叛國罪」通緝。中國改革開放後,有人不厭其煩邀請馬思聰回來看看,他均置之不理。

不過,多數人沒有這麼幸運,出逃者眾多,但成功者極少,中共政府將逃港者視為叛國投敵,邊防軍可隨時射擊。期間遭人民子弟兵射殺者,不計其數,但人們仍前仆後繼,無所畏懼,逃港者槍擊死,不逃港者餓死,反正都是死,不如鋌而走險。

即使逃港成功,迫於大陸方面的壓力,也可能被遣返。遣返歸來者,則被嚴加管制。

1962年時,十餘萬香港市民,帶着食品和飲水趕赴邊界,掩護大約一半的逃港者逃入了市區。

據網文《從「大逃港」到奶粉「限帶令」》記載:當遣返逃港者的汽車緩緩駛向大陸,驚人而又溫暖的一幕發生了。

數百名香港市民衝出來,躺在車前,人群里爆發出吼聲:「快跳車啊!」近千名逃港者再次逃脫,重獲自由。

後來細心人統計,香港前百位富豪中,40多位為逃港者,金利來主席曾憲梓、台傳媒主席黎智英、「期貨教父」劉夢熊、著名作家倪匡、「樂壇教父」羅文、「金牌編劇」梁立人等均為逃港者。

冒着生命危險,為的只是一個自由。

(記者李芸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鏈接: 為文革翻案?大陸新版課本罕見刪除毛澤東錯誤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