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霽風光春分天 百花千卉爭明艷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3月21日訊】春分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每年的3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0度時為春分。2018年的春分交於3月21日0時15分。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曆書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三候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併發出閃電。

正如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春分二月中》詩寫的那樣:「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雨來看電影,雲過聽雷聲。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樑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

春分習俗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所以春分之日有很多習俗,這些習俗往往和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觀念一致,承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祭日

據記載,早在周代,春分就有祭日儀式。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說:「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時就建有日壇,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來到北壇門內的具服殿休息,然後更衣到朝日壇行祭禮。

壇為圓形,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東方行禮的緣故。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以像徵太陽。

朝日壇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祭日的儀式頗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也很隆重。

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春季祭祖掃墓,一般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民間有一種說法,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之靈就受用不到了。


豎蛋、立蛋﹝王嘉益/大紀元﹞

豎蛋

「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豎雞子,就是豎雞蛋。即用剛生下不久的雞蛋在桌子上豎立,誰最早豎起,誰就會擁有一年的好運。久而久之,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放風箏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兒童放(風箏)之空中,最新清目」(《燕京歲時記》)。由於在放飛時,眼睛要一直盯著高空的風箏。遠眺可以調節眼肌功能,消除眼的疲勞。宋人李石在《續博物誌》中也提出放風箏養生原理:「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

放風箏還是一種很好的全身運動。春分時節適宜踏青,一線在手,視風箏乘風高飛,隨風上下,飄忽不定,實是一大快事。在放風箏的過程中,由於要不停地跑動、牽線、控制,全身的肌肉關節都要參加活動。急緩相間,有張有弛,有利於放鬆鈕骨,活動肌肉。

逛太陽宮

燒太陽錢糧、逛太陽宮是老北京人春分的民俗活動。據記載:「其祭神雲馬,題曰太陽星君。焚帛時,將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掛錢,摘而焚之,曰太陽錢糧。左安門內有太陽宮,都人結侶攜觴往游竟日。」

太陽宮在北京城郊不止一處,其中城北太陽宮香火極旺,周邊是京城著名的蔬菜之鄉,今廟已無存,只留下太陽宮橋等地名。

春分時節 保養有道

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一年之計在於春,此時養護身體,能給一年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古籍《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記載:「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是說人體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陰陽狀況,使「內在運動」也就是臟腑、氣血、精氣的生理運動,與「外在運動」即腦力、體力和體育運動和諧一致,保持平衡。

《素問•骨空論》說:「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無論補或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的原則進行飲食保健。

春分節氣前後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

如在烹調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姜、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菜餚性寒偏涼;又如在食用助陽類菜餚時常配以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在思想上要保持輕鬆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練、定時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進行調養,方可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

春分重防禦

藥王孫思邈曾說:「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民間也有「春分風不小,要防痛深擾」的說法。所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所以宋詩有句:「從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臘衣」,就是說不要急於減衣,避免風寒侵襲。

春天在人體屬於肝臟所轄,春分養生重在養肝。需注意疏肝解鬱、解熱制養、消腫止痛的食療。避免辛辣、油炸燒烤等易上火的刺激物,飲食清淡、多吃當令鮮蔬,最能滋補養肝。

春天養肝,還要情緒平靜,以使肝氣條達,勿大怒,防傷肝。否則肝失條達就會引起一系列複雜表現,如肝氣橫逆就會有脾胃的病;甚至可以反侮肺臟,影響或引起病變。

莫負春光美 詩情兩相宜

吟詠春天自古以來就是詩歌的一大主題。春分時,既有春至的喜悅,又有惜春的悵惘;總體來說,歷代留下的作品基本上是歡快的。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薜荔依牆,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驀然舊事上心來,無言斂皺眉山翠。」這首宋代歐陽修的《踏莎行》,層次分明地寫出了春分時節的明媚風光。

歐陽修的另首《阮郎歸》詞,寫仲春景色之餘,含蓄地帶出人物踏青時的心情,哀而不傷,雍容蘊藉。「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鞦韆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歸。」

春光明媚,人們的心情也隨之歡暢;一首《南鄉子春分》詩中有句:「春分艷陽天,齒兒戲發發更藏。宜蘭伴窗翠正好,笑揚。牽纖菜花青徑香。」

五代詩人徐鉉的《偷聲木蘭花.春分遇雨》寫道:「天將小雨交春半,誰見枝頭花歷亂。縱目天涯,淺黛春山處處紗。焦人不過輕寒惱,問卜怕聽情未了。許是今生,誤把前生草踏青」。小詞清新自然,情趣盎然,描摹真切,入筆細緻,恰似描寫春分眾詩中一首清麗脫俗的小花。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戴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