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身處地為臣民著想 唐太宗仁愛無疆

不需要太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也許幾個細節、幾個小故事,就能展現一個人的品德。慈悲為懷的唐太宗,一生推行德政,整個貞觀年間,隨處可以發現他憐愛、體恤臣民的故事。

太宗初即位,就下達一道特殊的命令,將三千多名宮女放出宮去。 由於隋煬帝四處修建離宮別館,徵選宮女美人,因而眾多的宮女成為前朝留下的弊病之一。這些女子被幽禁在深宮中,處境非常可憐。對於崇尚節儉的太宗來說,她們除了打掃宮殿外,沒有其他留存的必要,而且她們的生活也是一筆重大的財政開支。

如果這些宮女恢復自由身,不僅能夠離開牢籠一般的宮殿,對天下百姓也有益處。因而太宗說:「今將出之,任求伉儷,非獨以省費,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他準備將這些女子放出宮去,允許她們自由婚配,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費用,而且還可以使百姓減輕負擔,宮女們各得其所,也會覺得心滿意足。

這實在是一舉三得的善舉!大詩人白居易曾作詩讚揚太宗的仁心:「三千怨女放出宮,四百死囚來歸獄。」第二句講的是太宗將死囚放回家和家人團聚,並約定期限,返回監獄伏法的故事,結果他們都如約歸來,並得到最終的赦免。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關中出現大旱,顆粒無收,百姓深受其苦。為了活命,很多人不得不賣兒鬻女,太宗聽說後頓生悲憫之情。他對大臣說:「天降水旱災害,都是因為君王缺少德行。我沒有修養品德,應該受到上天的懲罰,但是老百姓有什麼過錯呢,卻要遭受這樣的困境!」於是,他派大臣出京巡視,為賣身者贖身,並把他們送回父母家。


唐太宗初即位,就下詔放出三千多名宮女,被後世成為善舉。圖為《搗練圖》局部。(公有領域)
不獨對百姓,太宗還對生死與共的忠義大臣,表現出超越君臣的愛重與憐恤。貞觀七年,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張公謹去世,太宗悲極而泣,親自去弔唁。有大臣上疏勸諫,「陰陽書」上說當天為「辰日」,這一天不能哭泣,即使在民間也很忌諱。太宗卻不以為然:「君臣之間的情義,如同父子,悲傷之情發自內心,怎麼能夠避諱『辰日』呢!」

張公謹是輔佐太宗的元老大臣之一。在玄武門事件前夕,他扔掉占卜用的龜殼,堅定了太宗君臣的信念。事變當天,膂力過人的他一人關閉城門,阻擋太子侍衛的攻擊,保護太宗周全。張公謹還在大唐與東突厥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是太宗非常仰賴的忠臣良將。因而,他的去世對太宗來說是巨大的打擊,太宗為他哭泣,是真性情的流露。

太宗待人一視同仁,即使是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他也會不辭辛苦,關懷備至。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高句麗,率軍駐紮在定州。每有前來會師的士兵,他都要在城門上,安撫慰問。如果有士兵因病無法到來,太宗便親自寫下詔書送到他的病床前,詢問病情,延請當地醫師為他治療。將士深受感動,上陣殺敵時無不英勇作戰。

大軍回師時,太宗又下詔收集陣亡將士的遺骨,以天子祭天才能使用的太牢祭祀儀式,為他們祭奠。不僅如此,他還親自祭拜,失聲痛哭,極盡哀慟之情,在場之人無不感動落淚。

那些生還的士兵回去後,把這些事告訴死者的父母,那些老人們都感慨地說:「我的兒子雖然死了,皇帝還為他哭泣,他真是死而無憾了啊!」(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貞觀政要》)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