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漫話「改革開放」與中國人的幸福感(5)

半個多世紀前,中共宣稱它領導的革命推翻了長期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即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其實中共是竊國。更讓人倍感諷刺的是,如今中國老百姓幾乎個個都在抱怨,共產黨的改革開放又造了新的「三座大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直不起腰來。

其中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大山是買不起房。

跨入21世紀後,中國大中城市的房價就像坐上雲霄飛車一樣一路飆升。如果按照工資和房地產平均價格計算的話,中國目前顯然已是世界上房價最高的國家之一。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或地區,房價與家庭年均收入的比例一般在3-6倍之間,而在中國,這一比例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10至20倍。在美國,一套普通住宅大約等於城市居民3-5年的收入,而在中國,這一數字大約是10至15年。2011年,北京商品房每平米均價1.3萬多元,而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29萬元,連3平方米的面積都買不起。難怪國際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在研究報告中驚呼:人均收入不到美國1/30的中國購房者正在負擔著和美國人一樣高的房價!

在房價不斷攀昇的同時,銀行的房貸利息也一漲再漲,很多購房者因此背上了沉重的還貸負擔。國際通行看法認為,如果房貸月供超過個人月收入的1/3,將出現較大還貸風險,並影響生活品質。而據調查,中國32.18%的人月供占到了收入的50%以上,成了名副其實的房貸的奴隸。在「一天不工作,就會被世界拋棄」的精神重壓下,他們的生活品質大為下降,不敢輕易換工作,不敢娛樂、旅遊,害怕銀行漲息,擔心生病、失業,更沒時間好好享受生活。他們常常戲稱自己正在堅定地叩響「憂鬱症」的大門,甚至一隻腳已經邁了進去。

知名時評人王石川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自己在高額房貸壓迫之下的生活窘狀:

「去年11月買的房。拿到房產證的當天,我如釋重負:我終於不需要再租房了,我終於邁進有房一族了,我終於是房子的主人了。

然而,月供2715元的房貸讓我氣喘吁吁,正像媒體報導的那樣:承受著『一天不工作,就會被世界拋棄』的精神重壓,不敢娛樂不敢生病,除了買書以外不敢高消費。

個中酸辛不足為外人道也,至此我終於發現,我不是風光八面的房主,而是貨真價實的房貸的奴隸。

我常常想,要是不買房,節省下來的錢足以使我的生活品質提升一個檔次;要是不買房,節省下來的錢也足以讓遠遊的我多一份孝敬父母的心意;要是不買房,我也勢必活得更有尊嚴,不必承受許多原本不該有的精神重壓。我擁有了房子,卻失去了幸福;我得到了房子同時也得到了壓力,這真是一種悖論。有時,我不免這樣問自己:買房難道是一種美麗的錯誤嗎?特別是對於像我這種收入水準的人而言。

說買房是錯誤,這並非矯情。僅僅從親情角度出發,買房會使含辛茹苦的父母再受重創。因為單是房子的首付,我也無能為力,必然求助於父母。日漸蒼老的父母不僅沒有收穫到子女的回報,反而『老驥伏櫪』為子女的房子奔波,於心何忍?而且,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層』一代,父母還需贍養祖父母、外祖父母。可以說,父母這一代人,幾乎永遠都難以享受到清福,子女的購房更是使他們的壓力『雪上加霜』。

我暗暗責備自己不該買房了。但轉念一想,要是不買房會怎麼樣呢?那就要持續租房。

買了房子是房貸的奴隸,不買房子是流浪一族。平衡兩者之間的鴻溝,也許只能靠房價下跌。但是,寄希望於開發商降價是與虎謀皮,單純的房市調控又有淪為『空調』的嫌疑。就在前幾天,有媒體報導,在全國都有專案的一位開發商對記者透露,房地產行業利潤率在100%以上,『賺錢賺得我們自己都害怕』。儘管我已買了房子,看到這樣的言論,我還是有種複雜的情感。」

身負高額房貸的日子固然不好過,買不起房的人日子更難過。大批的工薪族、蟻族、民工在城市裡起早貪黑拼了老命也跑不過房價上漲的速度,他們可能幾個人擠居在一個租來的只有幾平米的平房,有可能住在公司分配的連洗手間都是共用的集體寢室,甚至還有的是在一個單間裡用塊窗簾就拉起了兩間夫妻房。當然,那些為了節省幾百塊錢房價而跑去距市區幾個小時車程的地方租房上班的人更是大有人在。展望前程,他們比那些淪為房貸奴隸的人更焦慮,更迷茫。

連外國記者都為之感歎: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像力。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伴旅行、開讀書會。但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樣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注1)。

試想,身為中國人,承受著房價和房貸泰山般的重壓,你會幸福嗎?

注釋:
注1:摘自西班牙《世界報》,轉引自《中國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幸福?》,載天涯社區。

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