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養生有秘方 伏薑伏茶燒伏香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7月23日訊】大暑,是中華24節氣中的第12個,也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太陽黃經120度時為大暑至。2018年的大暑落在7月23日的黎明5時(北京時間)。

大暑通常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比小暑還要熱。《曆書》記載:「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通緯.孝經援神契》說:「小暑後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喜熱作物生長快速。民諺亦說,大暑至,萬物榮,泥鰍黃鱔變成龍。

大暑三候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中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時序進入大暑,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腐朽之草化為螢火蟲。天氣日益悶熱,土地也很潮濕;,時常會有大的雷雨出現,而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習俗–吃涼喝熱

大暑節氣,民間流行的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以消暑,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們習慣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以排汗。


台灣風俗:大暑吃鳳梨。(Pixabay)

臺灣吃鳳梨

大暑期間,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另外,大暑前後就是黃曆六月十五日,臺灣也叫「半年節」,黃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後,臺灣人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嚐,象徵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山東喝羊肉湯

山東南部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三伏天,人體容易熱氣上升,此時喝羊湯,佐以辣椒油、醋、蒜,必然全身大汗淋漓,帶走五臟積熱,同時排出體內毒素,有益健康。



人們用紅糖和生
製作伏茶。(Pixabay)。

曬伏 喝伏茶 燒伏香

俗語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伏薑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晒。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並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喝過伏薑後,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餘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里呆久後,喝杯伏薑能及時消除寒氣重造成的各種不適。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伏茶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夏天時,人們會在過往的村口驛站裡放些伏茶,免費提供給來往路人飲用。

伏香有兩種,一種是祈福的香,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還有一種是治病的香,接近於中醫的灸,在伏天裡,用中藥香熏、灸烤人體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

大暑時節的養生方法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旺盛的節氣,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寒病夏治」的醫理。意思是說一些在冬季比較容易發作的病應該在夏季治療,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痺症等陽虛症,暑期是最佳的治療時機。例如三伏天去拔火罐、貼「伏帖」最容易去除體內的寒氣。

另外,大暑節氣,高溫酷熱,易動肝火,常常會覺得心煩意亂、食慾不振、急躁焦慮等,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飲食以清為補

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於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黃帝內經》有「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點。

藥粥有綠豆粥、扁豆粥、蓮子粥、薏米粥等。綠豆湯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

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祛除濕熱。

禁忌冷水洗浴

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汗孔肌腠均處於開泄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如冷水洗浴,可以導致手足發冷,小腿轉筋,甚則變生原因不明的發熱證。即使是熱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後避風,對小兒尤其如此。

忌單純進補

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如果認為虛弱之時,大補忒補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進補過猛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消退的暑熱會再捲土重來,反而對身體不利。

忌食過多冷飲

很多人喜歡以喝冷水,吃冷飲等方式消暑降溫,這反而太寒涼,非但不能降火,對身體也會造成一定傷害。消暑切勿吃太寒涼,當心物極必反。

總之,「養陽」與「就涼避暑」並不矛盾,目的是一致的。在避暑之餘,維護人體正常的陽氣,保護元氣免受傷害,是非常重要的。古代養生經典《遵生八箋》說:「須於止陽,以消暑氣」。說明養陽有助於消暑,避暑可以防止陽氣的消耗。

古詩中描寫大暑的詩詞

「時節方大暑,是來登殊亭。憑軒未及息,忽若秋氣生。」詩人在大暑的酷熱中,嗅到秋的氣息。大暑之後就是立秋,正好符合大自然物極必反的規律。令現代人不禁感嘆,古代的詩人,詩筆輕輕一揮,流淌的不僅是詩意,還有哲學。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這首《暮熱游荷池上》的宋詩,充滿生活氣息,鮮活生動,富有情趣。詩人與細草、荷花互動,在煩熱的對夏季,詩人表達的卻是體會生活美妙之處的樂觀之情。

「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這首題為《消夏》的唐詩,描述作者白居易在炎夏難捱之際,臨風窗下。自覺少欲無求,清貧此刻彷彿成為消暑的妙方。詩人心靜了,暑氣自然消退,怡然自得的美妙心境難與人訴。這首詩語言平實,卻像一泓清泉,今人讀之,清涼扑面,如沐春風。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曲銘)


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祛除濕熱。(ROMEO GACAD/AFP/Getty Images)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