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政壇逼宮風雲 總理黯然下台 前財長意外勝出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8月24日訊】澳洲政壇經歷一週來的動盪走向,24日,執政自由黨在閉門投票中,以45票比40票,選出前財政部長莫里森為新黨魁及總理,擊敗發起逼總理特恩布爾下台的前內政部長達頓。環境及能源部長弗呂登貝格(Josh Frydenberg)則取代外交部長畢曉普,成為副黨魁。

莫里森(Scott Morrison)是澳洲過去11年來的第6位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事後宣布退出政壇,辭去國會議員一職,並批評支持達頓(Peter Dutton)及前總理艾波特(Tony Abbott)的議員,這等同從內部蓄意拉倒政府,「他們想把我拉下台」,但反對者最終未能令達頓勝出。

而特恩布爾辭去國會議員一職,將令自由黨與國家黨合組的執政聯盟失去在國會的一席優勢,或令莫里森宣布提前大選。


2018年8月24日,澳洲執政自由黨選出前國庫部長莫里森(右)為新黨魁及總理,國境及能源部長弗呂登貝格(左)為副黨魁。(ANDREW TAYLOR/AFP/Getty Images)


莫里森於1968年5月13日出生,畢業於新南威爾士大學,被視為強硬保守派,曾在艾波特總理任內出任移民部長,當時澳洲深受船民問題困擾,他提出「阻止難民船」的口號,動用海軍攔截難民。遭外界批評不人道及違背國際義務,但莫里森稱此舉是對付走私人蛇貿易及保護難民的安全。

氣候政策 壓垮特恩布爾

特恩布爾是上億身價的工商銀行家出身,在社會議題上屬自由派,包括支持同性婚姻、採取行動因應氣候變遷等,在2015年9月的一波黨內逼宮,擊敗當時總理艾波特後上台,但上任後光環快速消褪。

由於特恩布爾一直不為自由黨內保守派所喜,也難以吸引保守選民,而立場較前衛的支持者,在看到特恩布爾為討好具實力的右派而調整政府政策後,也對他感到失望。

另因特恩布爾要立法達成巴黎氣候協定目標的政策,領導危機隨21日達頓挑戰黨魁大位引爆,當天達頓雖以35比48票落敗,但特恩布爾地位已出現動搖。

自由黨內的右翼希望澳洲的煤礦業能取得更多投資,並盼拿出政策壓低澳洲電價。


圖為,發起逼總理特恩布爾下台的前內政部長達頓(圖)。(SEAN DAVEY/AFP/Getty Images)

達頓逼宮自食惡果 莫里森勝出

澳洲廣播公司分析指,達頓陣營很明顯計算錯誤,導致他逼宮自食惡果,而自由黨在4日內經歷「二度逼宮」後陷入分裂,令成為總理的莫里森更難團結黨員。

自由黨目前與較小的國家黨組成保守派執政聯盟,而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Liberal-National coalition)數月以來在各項民調裡,一直都輸給在野的勞工黨(Labor)。分析更直言,投票結果的真正贏家是在野工黨黨魁肖特(Bill Shorten)。


澳洲工黨黨魁肖特。(Michael Masters/Getty Images)

11年換5任總理 黨內逼宮常見

澳洲採行內閣制,每3年舉行國會選舉,通常由聯邦眾議院的多數黨推舉一名聯邦眾議員成為澳洲總理,由於澳洲總理多為多數黨黨魁,使得國會同黨議員有權決定總理的去留。

據了解,自從2007年執政11年的總理霍華德(John Howard)率領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The Liberal-National Coalition)於眾議院選舉敗給陸克文(Kevin Rudd)領導的工黨,此後,澳洲11年就換了5任總理,沒有任何總理可以做滿3年任期,黨內逼宮更加常見。

澳洲於過去11年的總理人選,分別如下:
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特恩布爾(自由黨,執政聯盟)
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艾波特(自由黨,執政聯盟)
2013年6月至2013年9月:陸克文(工黨)
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吉拉德(工黨)
2007年12月至2010年6月:陸克文(工黨)

有鑑於政壇黨內逼宮的事件多次重演,在野的工黨有了過去陸克文與吉拉德午夜逼宮的前例,遂於2013年起修改黨內選舉規則。

現在工黨若要改選主席,由工黨議員組成的黨團會議只占結果的50%,其餘50%則由黨員選舉產生,加總決定黨魁人選,所有過程須花費1個月。未來澳洲工黨若執政,一夜換總理的情況將不再重演。

據悉,澳洲預計將於2019年5月進行大選。



2018年8月24日,澳洲執政自由黨閉門投票,總理特恩布爾(中)遭逼宮下台。(DAVID GRAY/AFP/Getty Images)


澳洲前總理艾波特。(Carl Court/Getty Images)



(責任編輯:葉日觀)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