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養生3步走

中醫養生,《內經》作了全面論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立秋過後氣溫逐漸由升溫轉成降溫,人極易倦怠、乏力等,此時更要特別重視養生保健

秋季是指陽曆8~10月,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秋季養生3步走:

1、早秋:祛濕健脾

《素問》雲:「肺主秋……,肺斂收,急食酸以收之,辛瀉之。」 少吃辛散之品以瀉肺,秋季容易著涼,有外寒的表現,就另當別論了。

早秋是夏秋之交暑熱未退,此時又熱又濕,再加上人體胃腸功能經過一個盛夏的消磨,很容易暑濕困脾,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等情況。此時最重要的就是要養好脾胃,注意健脾祛濕。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在一般情況下,秋天應食酸味之品以補肺。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防秋乏的最好辦法就是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練。(Pixabay)

2、中秋:防秋乏 秋燥

老話講「春困秋乏」。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常表現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辦法就是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練,尤其應重視耐寒鍛練,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但要注意循序漸進。同時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另外,中秋時節氣候乾燥,人體容易虛火上延出現「秋燥」。

中醫認為,燥易傷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肺氣太強,容易導致身體的津液不足,出現諸如津虧液少的「乾燥症」,很多人常常會有口乾舌燥、口角炎、皮膚乾燥及大便乾結等燥熱表現。此時要注意防燥潤肺。

防秋燥,重在飲食調理,適當的選食一些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

3、晚秋:防寒護血管

10月8日到11月7日進入晚秋時節,此時已經慢慢接近冬季,天氣比較寒冷,很容易受到寒邪的影響,尤其是心腦血管人群要特別注意保暖,以防血管遇冷容易發生痙攣、淤堵等。

另外,秋季養生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預防感冒

預防感冒首先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遇到疾病應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早起早睡

秋三月要求睡眠時間要長,因為「秋三月」天氣以急,地氣以明。要早臥早起,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過。

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多躺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


每天晚飯一小時後泡腳,有散寒、通絡、活血的作用。(Pixabay)

紅花水泡腳

用紅花20克、當歸20克、桂枝10克,加入適量的水煎湯,每天晚飯一小時後泡腳,有散寒、通絡、活血的作用。

秋季進補美食

木耳粥

材料:黑木耳5克、大棗10克、粳米100克、冰糖25克。

做法:
1、將黑木耳(或銀耳)放入溫水中泡發,去蒂,除去雜質,撕成絲,放入鍋內。
2、將粳米淘洗乾淨,放入鍋內。
3、大棗洗淨,放入鍋內,加水1200毫升。
4、將鍋置武火上燒開,移文火上燉熬,黑木耳(或銀耳)熟透,粳米成粥後,加入糖汁即成。

功效:滋陰潤肺。適用於肺陰虛勞咳嗽,咯血,氣喘等症。

蓮藕排骨湯

材料:蓮藕3節,每節約20釐米左右長,排骨1斤左右,幹貝4顆左右,浸軟,捽碎,鹽適量。

做法:
1、先將蓮藕去皮, 切成厚塊。 排骨灼燙(5-8分鐘), 洗淨。
2、將所有材料放入煲內, 高壓煲加水到多過材料1倍左右,煮至噴煙,再煲20分鐘, 然後熄火, 讓它自然放氣。
3、如果用普通煲, 就要加3倍水。 先快火煮30分鐘, 轉中火, 煮至蓮藕變軟為止(約2-3小時), 如果中途水位低於材料1倍, 就加水。 相反,如果太多水, 就轉快火, 令水位降到材料1/2倍左右。
4、最後加鹽調味即成。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