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九合一選戰倒數 台灣需要像川普的政治家

九合一選舉,再過一個月就將登場,濃濃的選戰硝煙味,瀰漫全台灣。

上從直轄市市長,下至各縣市議員與村里長,各黨派候選人施展渾身解數,進行最後衝刺,爭取選民手中寶貴的一票。

您,決定把票投給誰了嗎?

如果川普在台灣參選,您會不會考慮投給他?

川普,很可能是歷史上最受誤解的美國總統。主因莫過於西方泛左派媒體對他進行日以繼夜的負面報導轟炸,甚至製造偏頗或錯誤的假新聞攻擊川普,使得所謂「主流媒體」的大批閱聽眾,對川普產生誤解,甚至形成敵意。

台灣也不例外。台灣媒體大量仰賴西方「主流媒體」消息進行二手編譯報導,對川普的認識自然受到西方媒體框限,從而誤導了大多數台灣民眾對川普的觀感與認知。

事實上,真實的川普,很可能遠遠迥異於其它媒體報導的那樣。台灣,或許正需要像川普這樣的政治家。

一、言出必行,兌現競選承諾。川普雖是政治素人,但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用「說到做到」、「一言九鼎」的企業家風範來兌現他對選民的政治承諾。這與許多「說一套、做一套」或「光說不練」的投機政客,大相徑庭。

根據統計,川普上任20個月內實現的各項政治成績達到289項,就連反對川普最用力的《華盛頓郵報》也刊登文章,說川普是「史上最誠實的總統」。

二、對症下藥,務實解決問題。川普把國家當成企業來經營管理,對於各項問題總是窮追不捨,先精確找出問題根源,然後對症下藥,徹底解決問題,而非如同許多政客那樣只是「拖延問題」、「掩蓋問題」或者「解釋問題」。

川普拼經濟的優異成績有目共睹,不但在短短不到兩年內就為美國創造了三百多萬就業機會、振興美國經濟創下單季增長4.2%的高點,民眾消費信心也創18年來新高。

此刻,美中貿易戰促使大批台商撤出中國或向外轉移產能,正是台灣各級政府向川普經濟學取經,營造企業友善環境,吸引台商回流台灣、振興經濟與提高薪資的好契機。

三、傾聽人民,施政以民為本。不少政治人物雖然也算勤政,但其所作所為卻未必是選民需要的建設,或是無法真正滿足選民生活需求,導致百姓無感、資源浪費。

商界出身的川普,用他重視品牌聲望和消費者需求的態度與敏銳度,真正掌握人民需求,一一施政,諸如:減稅、創造就業、改善治安、守護邊境安全、革新基礎建設等,讓人民生活品質快速獲得改善。也因此,儘管遭遇媒體猛烈轟炸,川普的民調支持度依然居高不下,甚至還逆勢上揚。

四、強硬果敢,對抗中共滲透恐嚇。中共對台灣長期文攻武嚇、統戰滲透,舉世皆知,但真正有勇氣帶領民眾抗拒中共暴政、捍衛自由人權的台灣政治人物卻相對有限。

過去40年來,美國政府也曾對中共採取綏靖態度,多所姑息,導致中共坐大,破壞世界自由貿易規則、阻撓國際正義落實。但川普上台後,不但強勢向中共發動貿易戰,還全面揭露中共滲透美國的種種敵意行為、間諜活動及其鎮壓中國人權的暴政行徑,讓國際社會看穿中共的虛假畫皮,紛紛跟進揭露中共、孤立中共。

此等對抗中共極權、曝光中共真相的勇氣,正是台灣社會所需。

五、堅守傳統,不屈從政治正確。川普是少數無懼「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壓力、敢於真誠說實話的政治人物,他逐一否決前朝政府留下的左派政治正確政策,大力復興傳統價值,諸如:重視家庭、辛勤工作、保護生命權、信仰神等,受到主流社會讚賞。

台灣與美國一樣,擁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傳統價值,但近年卻受到「政治正確」或其它左派「時髦」論述的排擠,傳統漸漸走向邊緣化,政治人物也紛紛向政治正確的大旗靠攏。

立基於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政治正確雖然初衷為善,希望少數族群的差異能獲得多數族群的「肯認」(recognition)與尊重,不致於冒犯或欺凌少數族群;但倘若過度高舉,反而容易變為對多數族群的壓抑與歧視,貶損傳統社會,甚而導致「施政錯位」、「多數民眾無感」、「浪費公帑」之弊。台灣有不少閒置無用的「蚊子館」,即為政治正確或時髦論述的後遺症。

六、不為利誘,不受威逼。清廉,是傳統社會用來衡定官員好壞的基礎判準。官員清廉不阿,才能秉公執法施政,守護百姓。可惜在世道敗壞、誘惑滿盈的現代社會裡,不少政治人物喜於權錢交易;抑或難敵誘惑,隨波逐流。

因此,像川普這樣的政府官員益顯難得——他不但真誠面對百姓、兌現承諾;他善待人民,傾聽民意,施政以民為本;他無懼批評壓力,堅忍不移地去做對的事情;他雖身為億萬富豪,卻心胸正直,不僅不被任何利益收買,也不用手中大權來為自己的生意添金增銀。

「我敢斷言,我(當總統後)損失了幾十億美元。」川普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但是)我不需要這些錢,這每一分錢都值得,因為我為這個國家做了這麼多事。」

誠然,不是每位候選人都像川普那樣家財萬貫。但是他那真誠、善良、遇到壓力與誘惑皆不為所動的正直心態,以及言出必行、解決問題的務實作風,卻是當前台灣政治人物所需,也是川普在美國政壇異軍突起的主因。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