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選前三天衝刺 藍綠車隊拜票熱滾滾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11月21日訊】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將於24日投開票,候選人在選前倒數3日卯勁衝刺。九合一地方選舉24日投票,23日選前之夜除外界矚目的台北市、新北市與高雄市長等戰區有大型造勢活動,藍綠天王們也南北趕場,為各自陣營的候選人卯足全力,爭取每張選票支持。

高雄市選情最熱,國民黨市長候選人韓國瑜上午進行車隊遊行掃街拜票,針對網路傳出有人號召「暗殺韓國瑜」事件,除了高雄地檢署已經展開偵辦外,警方維安也全面升級。

韓國瑜今天行程滿滿,一早就到小港掃街拜票,下午則前往鳳山,所到之處都有民眾熱烈歡迎,揮舞國旗迎接。

相關視頻:



民進黨市長候選人陳其邁競選辦公室今天表示,23日將號召20萬人參與造勢晚會。場地是4年前陳菊競選連任市長時的勝選基地,面積有6萬5000方公尺。

總幹事召集人劉世芳表示,已特別申請周邊道路,讓場地面積能更多更大,這應該是高雄地方選舉史上最大的一場造勢活動。

基隆市民進黨市長候選人林右昌20日成立「全市里長後援會」,全市逾9成里長出席力挺。國民黨候選人謝立功21日說,相信絕大多數里長很無奈,林右昌將這堂列為必修課,還規定要點名。


國民黨基隆市長候選人謝立功(右)21日前往信義區徒步掃街拜票,懇託民眾支持,全力衝刺選戰。(中央社)


新北市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部21日針對新北36處市場,發動志工同步拜票,為選情加溫。侯友宜與市議員候選人江怡臻、洪佳君、黃永昌等人,在土城區車隊掃街拜票,他受訪時表示,非常感謝包括黨部、志工與許多社團組織動員系統,全力協助在最後3天衝刺,一定要贏得勝選。



國民黨新北市長候選人
侯友宜(右)21日在土城車隊掃街,衝刺選情。(中央社)


民進黨新北市長候選人蘇貞昌(左)21日到新店進行掃街拜票,沿路向民眾握手致意,請託支持。(蘇辦提供/中央社)



台北市市長柯文哲競選辦公室幕僚日前表示,柯文哲選前希望加強的區域主要是大安區、文山區、松山區和信義區。

柯文哲近期掃街屢遭抗議重陽敬老金取消,他說,齊頭式發放重陽敬老金在學理上是不對的,但換選票有用,政治有現實與理想,他與對手的區隔,就是比較堅持理想。

柯文哲母親何瑞英20日赴文山區興德市場掃街,遭民眾抗議取消重陽敬老金。何瑞英今天說,我們住在台灣,像一家人一樣,大家都是好朋友,不要分藍綠。



尋求連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前右)21日下午前往光華數位新天地拜票,爭取選民支持,呼籲大家踴躍投票。(中央社)

台北市長柯文哲的母親何瑞英(前右)21日前往大安區龍泉市場掃街拜票,向攤商及民眾合十請託。(中央社)


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今天表示,安排和議員候選人搭車掃街拜票,並先從競選總部附近的中正、萬華區開始,盼透過車隊掃街,持續提升支持度。


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丁守中( 前車中)安排和市議員候選人搭車掃街。(中央社)


台中市國民黨籍長候選人盧秀燕今天在同黨市議員候選人朱暖英、劉士州、楊正中、黃馨慧與張廖乃綸等人陪同下,登上車隊在西屯、南屯地區拜票,她下午將再到北區與北屯區車隊掃街。


國民黨台中市長候選人盧秀燕(前左2)21日在同黨市議員候選人黃馨慧(左)、楊正中(右)、張廖乃綸(右2)等人陪同下,登上車隊在西屯、南屯地區掃街拜票,下午再到北區與北屯區車隊掃街。(盧秀燕競選總部提供/中央社)



總統府祕書長陳菊(前右)21日前往台中市神岡區,陪同尋求連任的台中市長林佳龍(前左)進行車隊掃街拜票,全力爭取選民支持。(中央社)


新竹縣前總統馬英九近期第5次到新竹,今天再度陪同國民黨新竹縣長候選人楊文科掃街。馬英九說,感覺楊文科的情勢一次比一次好,楊文科非常積極努力,民眾的反應也很正面。


前總統馬英九(中)21日陪同國民黨新竹縣長候選人楊文科(2排左2)到竹北的竹仁市場掃街拜票,受到民眾熱烈歡迎,爭相與馬英九合影。(中央社)


雲林縣民主進步黨(民進黨)籍李進勇尋求連任和二度爭戰的中國國民黨籍張麗善都在虎尾車隊拜票,氣氛熱滾滾。除了車隊穿梭鄉鎮拜票,還有夜間徒步掃街拜票。

嘉義縣長國民黨候選人吳育仁、民進黨候選人翁章梁及無黨籍候選人吳芳銘今天分別在各鄉鎮以車隊掃街,爭取鄉親支持;翁章梁還召開記者會,呼籲在外的嘉義子弟24日返鄉投票,並享用家中好佳餚。



民進黨籍雲林縣長 候選人李進勇(左)和同黨籍虎尾鎮長候選人林新丁,在虎尾車隊拜票。(李進勇總部提供/中央社)


國民黨雲林縣長候選人張麗善(左3)21日由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左2)陪同,在虎尾掃街拜票。(張麗善總部提供/中央社)



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車上前右2)21日在高雄市前鎮區、小港區進行車隊掃街拜票,沿街向民眾懇託,爭取支持。(中央社)


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前左)21日進行車隊掃街拜票,不少支持者聚集在車隊終點的勞工育樂中心後門,爭相與韓國瑜握手。(中央社)



(責任編輯:盧勇信)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