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古國「漫步」中國青史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12月02日訊】在東南亞島國,有一個崇佛的美麗國度——泰國。泰國舊名暹羅,常見於中國古代正史。後來根據族名「泰」,改稱為泰國,取其「自由」之意。

歷史上,泰國的土地上出現了很多國家和王朝,始終和中原王朝保持著長久的朝貢關係和文化交往。於是,中國史籍出現泰國古國「漫步」青史的現象。受中華文化影響,泰國從建築風格、飲食、語言、醫藥到戲曲、節日文化等,至今依然保留著中華文化薰陶的痕跡。

漢唐史錄 泰國靚影

在中國,泰國古國名最早出現於《漢書》。據《漢書‧地理志》所述,早在漢武帝時期,泰國境內的古國就曾朝見漢朝。西漢平帝年間(公元前9年-6年),漢朝使者從廣東乘船,經過越南、柬埔寨,抵達三個古國「都元國、邑盧沒國和諶離國」。根據泰國學者黎道綱考證,這三個古國都在泰國境內[注1],或也有在現今東南亞的印尼、緬甸等國一說。

三國時期,有兩部著作《扶南異物志》、《吳時外國傳》,提到金鄰國(金陳),位於林陽以東湄南河流域,泰文意為「黃金之地」。

如果一覽《通典》地記載,中國古人可謂是旅行達人,他們描述的古泰國,為千年以後的華人留下了最早的見聞遊記。

據《通典》所述,古泰國有一個赤土國,此國到處都是紅色的土地,因此得名。赤土國王穿著朝霞一般的衣服,頭戴金花王冠,冠上垂著各種寶石瓔珞。古代泰國的百姓都是穿耳洞,剪短髮,沒有跪拜之禮,多以芳香的油脂塗身。不論男女,都以朝霞朝雲一般的布料作為衣服。其國俗尤其敬重佛門[注2]。

隋朝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派常駿、王君政出使赤土國,並由他們帶去五千段絲帛,贈賜赤土國王。為歡迎中原使臣的到來,赤土國王派出三十艘船出海迎接,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赤土國王先派王子迎請使節,送上裝有香花鏡子的金盤、裝有香油的金盒、裝有香水的金瓶等物品,供使者盥洗。上百名男女演奏鼓樂,由婆羅門帶路,將使者送進王宮。國王舉行盛大的宴會款待隋朝使臣,稱他們是「大國中人」[注3]。

隋朝使臣返國時,赤土國王命王子那邪迦攜帶國書、金芙蓉冠、龍腦香等禮物,隨同常駿等人一同返回中國。隋煬帝封賞赤土王子和隨行官員。

唐朝時期,泰國境內的盤盤、投和等國和大唐有交往。《舊唐書》記載,盤盤國的百姓非常敬重佛法。盤盤國使者來華,帶來珍貴的象牙、沉香、檀香、舍利等禮物朝見大唐皇帝。

唐書是正史,對古泰國的記載,更像是第一手的遊記見聞錄。墮羅缽底國也稱「投和」,位於緬甸和柬埔寨之間,是一個疆域廣闊的國家。投和國王居住地地方,屋室的牆壁上繪著彩畫。王城內都是王族居住的宮室;城外居住著上萬多家百姓。國王每次上朝,都是穿著朝霞一般的衣服,頭戴金冠,耳朵上掛有金耳環,脖頸上掛有金涎衣。眾多的文武官員輔佐著國君。

投和國的流通貨幣是銀錢,大小如同榆莢沒有賦稅,都是由百姓和藩屬自行供奉,且數量多少沒有限制。國中有佛道,有學校,其文字和中原迥然不同[注4]。

投和國於貞觀十二年(638年)和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入唐朝貢,向唐太宗獻上象牙、火珠等禮物。唐太宗應使臣的懇求,贈賜駿馬[注5]。

漢風遠揚 泰人來儀

中國古代,有一個朝貢文化,古代諸侯國定期朝見天子,貢獻方物,表示臣服和尊敬。繼隋唐以後,宋元明清時期,泰國古國多次向中原皇帝朝貢,以此表示對中原的尊崇。

大約10世紀左右,泰國中部興起羅斛國。因此地氣候溫暖如春,水土肥沃,羅斛國非常富庶。羅斛國曾二次出使宋朝,五次朝貢元朝。

中國史籍記載著一個「八百媳婦國」,也稱蘭納泰國(1292年-1558年),由芒萊王所建。傳說中,國王有八百個媳婦,每個妻子各主管一個寨子,因此得名。這個國家盛產大象和香料,民風崇佛厭惡殺戮。每個村莊都建有一座寺院,每座寺院都建有佛塔,總計有上萬個。遇到敵兵侵犯,事不得已才會拿起武器抵抗。戰事一旦結束,立即停止用兵,所以此國也稱為「慈悲國」[注6]。

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八百媳婦國臣服大元。應國王請求,元朝在此地設置蒙慶宣慰司。宣慰司是地方行政官署,通常掌管軍政、民政諸事。宣慰司最高長官稱為「宣慰使」。

大明風範 懷柔遠邦

在《明史》和《清史稿》的記載中,統稱泰國古國為「暹羅」。據《明史》記載,暹羅國崇信佛教,百姓中有不少人出家為僧為尼。他們的穿著和中國很類似。那些富貴的家族尤其敬佛。如果家有上百兩的黃金,就會施捨一半給佛門。由於當地土壤低窪潮濕,所以百姓都是居住在閣樓上。

暹羅國百姓很尊敬一位明朝人,他就是鄭和。鄭和所到之處沒有帶去侵略和掠奪,而是帶來人才、財富與和平。當地百姓為了思念他,修建了三寶廟,每年都要祭祀他。

明朝和暹羅交往始於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命使臣呂宗俊等人攜帶詔書前往暹羅,與其通好。洪武十年(1377年),暹羅使臣來華,朱元璋贈賜暹羅國王一枚金印,上面鐫刻六個大字「暹羅國王之印」,同時賜給暹羅國世子衣服、錢幣以及往返的路費。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不僅懷柔遠邦,冊封國王,也調停各國之間的紛爭。永樂元年賜暹羅國王鍍金銀印。永樂二年,暹羅使臣乘船前往琉球,不料被大風吹到福建海岸。當地官員看到船上有不少貨物,就想謀取厚利。明成祖說:「二國修好,是一件美事。不幸遭遇大風,正應該憐惜,怎麼還能趁機謀取利益?」

於是明成祖下令,由地方官府幫助使臣修整航船,提供糧米,等到順風時,再讓他們前往琉球。當月,暹羅國王為答謝明成祖賜予的玉璽和國書,派使臣入華朝貢大明天子。明成祖賞賜給他們很多的財物,其中包括一百冊《列女傳》[注7]。

後來暹羅使臣的船漂到安南,使團成員除了一人倖存外,其餘都被弒殺安南國王自立的黎氏所殺。明朝大軍征討安南時,遇到這名倖存者。明成祖憐憫他,於永樂六年八月派使臣張原送他回國,不僅厚賜暹羅國王財物絲帛,還下令一定要好好地撫恤受害者的家人。

明朝帝王懷柔遠邦,撫恤遠民,同時也調解周邊國家的紛爭,以大國風範維持著地方安寧。暹羅、占城、蘇門答剌、滿剌加四國之間發生矛盾,他們向大明天子訴苦。明成祖降旨訓責他們,既然歸附皇朝,都要接受天朝命令,怎麼能逞一時威風,拘留他國使臣,侵奪皇朝賜予的誥印。明成祖從中調停國際紛爭,保持邊境睦鄰友好關係,共享太平。

厚賜邦國 助其復國

清朝時期,大清皇帝對暹羅使臣很是優待。對於朝貢的使臣,朝廷都是照例加倍恩賞。中原王朝允許外國使臣帶貨物到中國銷售,也很歡迎他們購買中國產品,並享有免稅待遇[注8]。除此之外,還使滅亡的暹羅得以復國。

暹羅國於順治九年十二月,派使臣出使大清。順治皇帝贈賜大印和敕書。

康熙年間,暹羅國使臣數次進奉金葉表,即以金箔作成的奏章。康熙十二年,康熙帝冊封暹羅國王,並賜其封誥的正式文書和駝鈕鍍金銀印,使他廣泛地宣揚大清天子的德威和教化[注9]。

雍正皇帝對待暹羅使臣格外大度。雍正六年十月,天子下詔,凡是暹羅的商船運來米穀永遠免稅。暹羅使臣說:「京師是萬國敬仰的地方,我國國王想讓我好好地觀光上國,遍覽各地名勝,等到回國後講給國王聽,以開闊我王的見聞。」

雍正皇帝派賢能的官員帶著使臣到各地觀光,又賞賜了一千兩白銀。凡是使臣遇到喜歡的東西,就為他們購買。使臣又說暹羅的馬體型太小,國王命他們買幾匹馬帶回去。雍正皇帝也恩准,由內府庫撥出買馬的錢。雍正帝親手寫了一副匾額「天南樂國」,賜予暹羅國王[注10]。

乾隆時期,暹羅使臣朝貢大清,使臣帶回去的禮物,遠遠大於其進貢的禮物。後來暹羅被緬甸入侵,導致國家滅亡。緬甸仗著兵威,又趁機侵犯雲南邊境。乾隆皇帝派將軍明瑞、大學士傅恆、將軍阿桂、阿里袞等人率領大軍征討緬甸,戰事持續了幾年。

緬甸長年和清軍大戰,漸漸國力不支,陷入困頓。暹羅守長鄭昭是廣東人,他率領軍隊趁機光復暹羅國。在他的鎮守下,暹羅國成為殷實富庶的國家。他派遣使臣帶著大宗禮品朝貢清朝,乾隆皇帝只收下一隻大象,一石犀角,其餘的禮物允許他們在廣東出售,並且免稅[注11]。

從漢朝至明清,泰國古國在漢文正史留下了不朽的身影。後世華人也得以有緣再見千年以前泰國的風土人情。我們從正史中,既看到一個崇佛的國度,昔日擁有的靚麗風采;也看到中原王朝對古泰國施予的福惠和恩義。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雄厚的國力,就無法調停和維護周邊國家的和平與安寧;如果沒有謙善天下的博大胸懷,那些偏邦使臣也不會冒著風險乘風破浪,千里迢迢地朝貢中華。中原文明釋放的能量,深深影響著古泰國,歷代帝王懷柔安民,展現的大國風範,曠世而久遠。

參考資料:
《漢書.地理志》卷28
《通典》卷188
《隋書》卷82
《舊唐書》卷197
《新元史》卷252
《明史》卷324
《清史稿》卷528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卷),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點閱【中華文化無遠弗屆】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