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築之美——故宮角樓

編寫:高天韻

【新唐人2018年12月10日訊】

角樓,是紫禁城的標誌。角樓的美,變化萬千。晨光、暮靄、明月、河水、春風、秋葉,陪伴著玲瓏秀麗的建築傑作,走過近六百年的風雨。

鎮城之寶

北京是明清兩朝的都城,曾有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只修南部)三道半城牆。除皇城外,其它三道城牆的四隅(東南、西南、西北、東北角)都修建了一座角樓。這十二座角樓與城牆、城門樓及護城河構成了皇宮的防衛體系。

紫禁城的四座角樓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上世紀50、60年代,內城及外城的大多數角樓和城牆一起被拆除。

現存的角樓設計精美奇特,蘊含了陰陽五行觀和中庸思想,是紫禁城內造型最為複雜的建築,其工藝之高超舉世罕見。它典雅、莊重而優美,從容地襯託了宮殿群落的雄偉壯觀。有人認為,角樓是故宮建築的精華所在。

角樓通高27.5米,坐落在須彌座上,四周環繞白玉石柱杆基座,台基樓梯分上下兩層。它是四面凸字形平面組合的建築,呈雙「十」字相疊的曲尺形;在內部梁架結構上,它屬正脊縱橫十字交叉。

角樓非樓,內無樓梯或樓層,室內也無立柱,這樣的設計擴大了內部空間。其整體為全磚木結構,構件全以卯榫連接,一個鐵釘也沒有用。

角樓多角,三層複合式屋檐共有28個翼角、72個脊。上層檐為縱橫相交四面顯山的歇山頂,正脊交叉處置銅鎏金寶頂。下層檐和二層檐四面皆由一座重檐歇山頂加垂脊集合而成。

秋天的角樓風韻別致。(大紀元資料室)

中國傳統建築兼顧使用功能和藝術效果。角樓外觀秀麗多姿——飛翹的檐角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給人靈活多變的感覺。銅鎏金塔式寶頂搭配黃色琉璃瓦,盡顯富麗堂皇;另外,屋脊上還鑲嵌了230隻吻獸,這些栩栩如生的飾件為結構複雜的高樓增添了情趣和生氣。

角樓內部裝飾華美——梁枋飾以龍錦方心墨線大點金旋紋彩畫,隔扇門和檻窗採用三交六椀菱花式,精工細緻,美不勝收。據網上資料,東南角樓的正門(據說皇帝出入即用此門)上額枋繪著龍,配門上額枋畫的是草花。門內鋪的石磚也有講究,正門內全部鋪整磚,意即為正、為陽,而配門內則是一磚一縫相接,即為偏、為陰之意,尊卑分明。

角樓鎮守四方,宛若禁城與外界的銜接點,昭示皇家的輝煌和神祕。北京老輩人說,角樓是鎮城之寶。

角樓的屋脊上鑲嵌了栩栩如生的吻獸。(大紀元資料室)

角樓的傳說

關於角樓,有一個奇妙的傳說。雖然不同版本在細節上有所差別,但是故事都離不開蟈蟈籠子。

相傳明成祖朱棣曾經夢見一座9梁18柱72脊的角樓。當時,北京的皇宮正在興建中,朱棣於是下令,要在皇宮外牆的四個角上蓋四座角樓,每一座都要有9梁18柱72條脊,限期三個月。管工大臣來到北京,向能工巧匠傳達聖旨,命他們趕快設計。

工匠們誰也想不出頭緒,急得抓耳撓腮。一天,一個木匠嫌天氣太熱,跑到街上閒逛,遇到一位老人沿街叫賣蟈蟈,手裡提著一些用秫秸編的蟈蟈籠子。木匠師傅見其中一個籠子編得十分精巧,就買了下來。

木匠提著蟈蟈籠回到工地,再一細看,發現這籠子和樓閣一樣,竟也有梁、柱、脊,真是奇了!他不禁數起數來,一、二、三……大夥兒在一旁也幫著數。數來數去,正是9梁18柱72條脊!大家非常興奮,照葫蘆畫瓢,琢磨出了點子。他們燙出紙漿製成樣型,終於把角樓蓋起來了。後來,工匠們思量,那位賣蟈蟈的老人,就是魯班顯聖、指點迷津啊!

角樓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傑作。(大紀元資料室)

美的延伸

角樓臨水而立,別具靈秀。寬達52米的筒子河助其向寬廣和縱深延展。向上,角樓溶入藍天;向下,青灰色的牆磚是堅實的依託、映襯著紅柱黃瓦。牆外,樹木鬱鬱蔥蔥,沿河點綴。對岸,柳枝垂掛、銀杏搖曳,營造出豐富的層次感。

北面的兩座角樓是攝影者的最愛。無論冷暖晴雪,總有長長的鏡頭隔岸聚焦,人們屏息凝神,找尋最美的角度、雲彩和光線。

朝陽初照、落日餘暉,眺望角樓,處處皆是畫,詩意總悠然。自然的組合賦予它盎然生機。在驚羨的目光裡,角樓從不孤單。滄海桑田,時光荏苒。古老的建築堅守著傳統的厚重與諧和,無言地展現巧奪天工的倩影。@*#

角樓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傑作。(大紀元資料室)

參考資料:
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
《故宮角樓裡的陰陽五行》,《鳳凰藝術》,2016年8月17日。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