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揭「國進民退」三大內幕 :政策不變貿戰難平

【新唐人2019年01月14日訊】「國進民退」被指是引發美中貿易摩擦的根源問題。美國專家日前引述中共官方數據,披露「國進民退」內幕,以及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可怕後果。指出如果中共「國進民退」的結構性政策不改變,美中貿易戰火難以平熄。

國進民退」三大內幕

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彼得森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表示,有很強烈的跡象表明,在過去的6、7年裡,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逐漸被摒棄,甚至開起倒車。這個過程其實開始得更早,但近幾年有所加速。

拉迪日前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列舉中共官方公布的數據,指出「國進民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銀行向私人領域的借貸規模大幅度減少,私營經濟被擠出局。

最新數據表明,與2013年相比,銀行向私人企業放貸的金額,在總體放貸金額中的佔比降低了80%,而銀行放貸的總額甚至還有所增加。

北京當局近年推行「去槓桿」政策,銀行向私人企業的放貸基本已經崩潰。中國工商銀行最近發布的報告,只有2%的貸款發放給小微私人企業。私企受到嚴重打擊。

2018年9月,大陸媒體「搜狐財經」曾刊文稱,受國家去槓桿和供給側改革的影響,大多民企陷入了危機,出現了難貸款、難融資、易負債的局面。

其次,私人企業投資大幅減少,同時國有企業投資卻有所增加。

2011、2012年左右,私人領域投資比重的增速是國家投資佔比的2.6倍。私人投資佔比額度從36%一路飆升至51%。但2012年以後,這個倍數就降低至大約1.3的水準。

拉迪表示,借貸與投資兩者是相輔相承的,「因為如果你沒法貸款,也就無法有所投資。」

與此同時,北京實施的區別對待政策,使國企貸款很容易。一批民企在走投無路之下,只好「投靠」國企。《金融時報》報導,2018年9個月的時間,至少有10家民營企業被國企「國有化」。

2018年11月,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50多家上市公司,有一半被中共地方政府下屬公司搶奪控股權,國企成為其最大股東。有分析稱,地方政府在危急情況下以極低價格攫取私人企業,這是一種新形式的「國進民退」。

第三個方面是,國有企業產值超過私人企業,但資產回報率跌至谷底。

拉迪表示,從90年代中期一直到2016年,私人領域的工業產值增量是國有企業的2倍。但從2017年開始,國有企業開始迅猛發展,增長高於私企,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拉迪認為,從借貸、投資和工業產值增量三個領域可見,私有化經濟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弱,這對於中國的經濟增長來說十分可怕。因為國有企業的資產回報率2007年以來已經降低大約2/3。

私營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但在北京當局不斷強調要讓國有企業做大做強之後,私企被削弱。

中共國資委最初監管約200家國企,現在不到100家,但資產規模卻從10萬億增加到50萬億,增加了4倍。但按照中共國資委每年公布的年鑑顯示,國企的資產回報率已經指標從6.7%降至2.5%。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中國的經濟增長還會減速。

然而,奇怪的是,當國有企業的收益大幅下降時,它們能享受的銀行放貸卻越來越多。更震撼的是,即使得到許多政府補貼,仍有約40%的國有企業是虧損的。

美國經濟學家夏業良曾表示,國企實際就是中共統治集團的小金庫、提款機,他們利用國企把錢洗白,然后冠冕堂皇以「海外投資」的名義向海外轉移,落入一些中共權貴家族的腰包。

香港金融發展局成員、原招商銀行和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秦曉表示,「國進民退」催生出中共利益集團,阻礙市場經濟,跟世界自由市場之間的衝突,升高了美中貿易關係的緊張。

時事評論人士唐靖遠認為,「國進民退」的實質就是中共權貴利益集團利用國企「圈錢」,而貿易戰把矛頭指向國企,也導致中共利益集團內部鬥爭加劇。1月13日在北京結束的中共第19屆中紀委第3次全體會議,部署2019年任務時強調,要「加大金融領域反腐力度」,「堅決防範利益集團拉攏腐蝕領導幹部」,釋放出中共利益集團內部嚴重分化的信號。

拉迪則認為,國企扭曲了中國國內市場,也對全球市場產生負面影響。他指出,這是一個需要通過結構改革來解決的問題。如果「國進民退」政策不改變,美中間的貿易摩擦不會平息。

(記者羅婷婷報導/責任編輯:文慧)

相關鏈接:國進民退黨官獲利 專家:結構不改貿易爭端難平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