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三字經》(六)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新唐人2019年01月16日訊】(系列轉載由來:此文化課教材是正見網編輯部爲弘揚中國神傳文化,編寫的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大紀元教育欄目編輯亦身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在下一代延續的重要性,特將全系列轉載過來與廣大讀者分享。)

【原文】

首(1)孝弟(2) 次(3)見聞(4)
知某(5)數(6) 識(7)某文(8)

一(9)而(10)十(11) 十而百(12)
百而千(13) 千而萬(14)

【讀音練習】

首(shou) 孝(xiao) 弟(di),次(ci) 見(jian) 聞(wen),
知(zhi) 某(mou) 數(shu),識(shi) 某(mou) 文(wen)。

一(yi) 而(er) 十(shi),十(shi) 而(er) 百(bai),
百(bai) 而(er) 千(qian),千(qian) 而(er) 萬(wan)。

首(ㄕㄡˇ)孝(ㄒ一ㄠˋ)悌(ㄊ一ˋ),
次(ㄘˋ)見(ㄐ一ㄢˋ)聞(ㄨㄣˊ),
知(ㄓ)某(ㄇㄡˇ)數(ㄕㄨˋ),
識(ㄕˋ)某(ㄇㄡˇ)文(ㄨㄣˊ)。

一(一)而(ㄦˊ)十(ㄕˊ),
十(ㄕˊ)而(ㄦˊ)百(ㄅㄞˇ),
百(ㄅㄞˇ)而(ㄦˊ)千(ㄑ一ㄢ),
千(ㄑ一ㄢ)而(ㄦˊ)萬(ㄨㄢˋ)。
        
【字詞義解釋】

(1) 首:開始、最先的。
(2) 孝弟:「弟」同「悌」。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3) 次:第二。
(4) 見聞:眼睛所看見、耳朵所聽到的事物,指常識或知識。
(5) 某:不知名的人或事物的代稱。
(6) 數:古代計算的方法,為六藝之一。
(7) 識:認識、瞭解。
(8) 文:文字、文章。也可以當作學問的統稱。
(9) 一:數字的起點。
(10)而:至、到;有變化而成的意思。
(11)一而十:一到十的基本數字。
(12)十而百:十個十是一百。
(13)百而千:十個一百是一千。
(14)千而萬:十個一千是一萬。

【譯文參考】

做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先學習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道理;接下來才開始學習日常生活中的知識。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知識內容,包含了能明白數字的變化、懂得計算的方法;並能認識文字、閱讀文章。

我國是採用十進位的計算方法。一是數字的開始,一到十是基本數字,接下來按照十進位的規則,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如此累積上去,可以無窮無盡。

【問題討論】

(1)我們中國人一向把孝順看得很重要,所以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你知道為什麼嗎?
(2)你覺得品德修養和知識學習,哪一個比較重要?請說出你的看法。

【故事天地】

舜的故事

在上古時代的傳說故事中,舜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舜的母親在舜年幼的時候就去世了。舜的父親後來又娶了一位妻子,也就是舜的後母,後母的性情很不好,對舜不僅不疼愛,還百般刁難他。不久,後母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父親和後母非常溺愛象。雖然平時舜很孝順父母、友愛年幼的弟弟,但是後母和弟弟卻很討厭舜,而父親又只聽後母與象的一面之詞,常常是非不分,對舜又罵又打。

由於父親身體不好,加上弟弟又年幼,所以舜在很小的時候,就在歷山下獨力耕田養活全家。在傳說中由於舜的孝心感動了天,所以連大象都來幫他耕田,鳥兒也飛來為他鋤草。即使如此,舜的父親、後母和弟弟卻依然不喜歡舜,常常找機會陷害他,有時甚至差點讓他喪失了性命。

舜深知自己的處境,總是處處小心,對於他們屢次的陷害,總是設法躲避過去,一點也不放在心上。他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從不感到怨恨,默默承受著一切不合理的對待,相反的,他還想盡辦法取悅父母,使他們高興。因為舜的這種德行實在難能可貴,所以當舜二十歲時,他就以大孝而聲名遠播。

後來,賢明的堯帝在尋找繼位的英主時,大家紛紛推薦舜。堯雖然接受了四方諸侯的推薦,但是為了天下百姓,還是想要親自考驗舜。於是,堯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做妻子;又讓他的九個兒子和舜相互往來,從旁觀察舜怎樣待人處世。

除此之外,堯還讓舜以孝悌的美德教誨百姓,百姓都能順從而不違背;舜處理各項政務十分得當,百官也都能夠服從政令;堯又命令舜在四門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諸侯都能對舜恭敬而順從;最後,堯命令舜守護山林,舜在山林裡即使遇上狂風暴雨也能辨明方向,不會迷路。

最後,堯認為舜有高尚的德行和非凡的智慧,於是就讓舜來繼承帝位。

【心得寫作單】

小朋友,聽完了「舜的故事」之後,以下有幾個問題,希望小朋友能仔細的想一想,然後把你的想法寫出來。

(1)覺得堯帝為什麼會選擇舜來繼承帝位?
(2)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角-舜,面對這些不合理的對待,你會怎麼做?
(3)當你和家人意見不同時,你會怎麼解決?
(4)做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小朋友,想想看你做到了多少,還有哪些是你該改進的?
(5)聽完了這個故事,你覺得你學到了什麼?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