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最大龍脈被切斷?專家12項預言已應驗11

【新唐人2019年01月29日訊】長江三峽被視為世界上最大的一條龍脈,它造福並養育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但風水師稱,中共興建三峽大壩,切斷了中華民族龍脈,破壞了中國的風水,導致三峽流域災禍連連。而著名水利專家黃萬里,生前對三峽大壩的12個預言,11項已經應驗。

長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它流經全國十九個省、市、自治區,自古以來養育著中國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是名副其實的「母親河」。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姜根迪如雪山, 全長6300公里。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的奉節縣,東至湖北省的宜昌市,自西向東主要有三個大的峽谷地段: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因而得名。

三峽兩岸高山對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處不足百米。

然而,自中共建政以來,不斷地在長江和黃河的上游修築大壩,致使天然水系的平衡遭受到嚴重的破壞。讓長江黃河為之斷流,使中華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長江三峽被視為世界上最大的一條龍脈,它造福並養育了中華民族數千年。( STR/AFP/Getty Images)

三峽大壩切斷中華龍脈 破壞風水

三峽大壩自2006年建成後,形成長達600公里的巨型水庫,世界罕見。之後,中國國內的電價不降反升,全國人民沒有看到巨額投資所帶來的任何好處,反而要長期承受環境破壞所引發的慘痛後果。

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底三峽工程累計完成動態投資1849億元。全國的老百姓都在為三峽工程買單,發電所賺的錢卻被中共利益集團獨吞。

不僅這數千億工程費打了水漂,風水師認為,三峽大壩的修建切斷了中華民族的龍脈,將中華民族的巴山蜀水風流之地盡毀其中,「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思念已成千古遺恨,所帶來的無形損失不可估量。

按照中國的風水理論,中國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所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在先天八卦看來,東北為艮,為昆崙山,屬於祖山。從中國傳統哲學的角度看,天地人一氣。氣在地面凝結為龍脈,形成山脈和水脈。所以,由昆崙山開始,中國有三條山龍,兩條水龍。龍脈通,則國運昌。龍脈窒,則國運必然受影響。

風水師認為,長江被攔腰截斷,風水徹底破壞,不但會影響自然、天文氣候,也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 STR/AFP/Getty Images)

大運河的開通,溝通了南北兩條水龍,促進了當時及以後幾百年來的中國經濟的繁榮和發展。運河是順勢而為,而如今的南水北調工程,是逆自然的。

從奇門風水的地氣學說看來,長江以南屬景門,屬地氣南移後的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地帶,所以長江這條龍脈,要比黃河更重要,更需要保護。如今,長江被攔腰截斷,風水徹底破壞,不但會影響自然、天文氣候,也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

易理界認為,三峽是世界最大的一條龍脈,它造福養育了中華民族,現在那些對八卦風水學知識一點都不懂的所謂院士專家們,將中國最大的一條龍脈改變了,破壞了中國風水。

而這種破壞給子孫後代帶來的巨大災難,也是無窮無盡的。

三峽大壩破壞風水,給子孫後代帶來的巨大災難,是無窮無盡的。(Getty Images)

三峽大壩破壞風水 遺禍子孫

古人說,「自然是不可征服的,不可戰勝的,人類最終只能適應自然,利用自然。」龍脈風水也是不可以隨便亂動的,否則它將會帶給人類災難。

大壩建成以來,長江流域的水系平衡被完全打破,三峽蓄水230億立方米,下游就缺水230億立方米。如此巨大的水量是鄱陽湖和洞庭湖總水量的一半,導致的後果就是下遊湖泊大面積萎縮,水域面積急劇減少,調節環境溫度能力喪失。

2011年兩大湖泊乾涸見底,空氣中水蒸氣含量進一步降低,地表乾燥無法形成降雨,導致梅雨季節縮短。至2013年梅雨季節幾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嚴重的高溫乾旱,持續下去,江南水鄉有可能變成中東沙漠般的高溫煉獄。

長江流域自古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經濟發達的富饒地區。而三峽工程在中國引發的不僅是一場生態災難,也將是一個遺禍子孫的災難性後患。

近年來頻繁發生的天災都是中共一意孤行,興建三峽大壩破壞環境所導致的惡果。(Andrew Wong/Getty Images)

除此之外,一些反對修建三峽大壩專家也遭打壓。著名水利專家、清華大學教授黃萬里等人,曾多次上書時任中共黨魁江澤民等高層,從地質、環境、生態、軍事諸方面,力證三峽工程不可上馬。

但這些敢言的專家,均遭到中共的排擠打壓,三峽工程最終強行上馬,至今留下無窮爭議。

媒體還發現,黃萬里生前對三峽大壩將會出現12種災難性後果,前十一項在這些年來已經全部應驗了。
包括:一,長江下游干堤崩岸;二,阻礙航運;三,移民問題;四,積淤問題;五,水質惡化;六,發電量不足;七,氣候異常;八,地震頻發;九,血吸蟲病蔓延;十,生態惡化;十一,上游水患嚴重。

最後一項是三峽大壩最終將會被迫炸掉。而黃萬里遙遙領先的十二條預言,最後一條是否應驗也被認為是早與晚的事。

(記者文馨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