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 :三字經 (二十二)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五子(1)者,有荀(2)揚(3),
文中子(4),及老(5)莊(6)。

經(7)子(8)通(9),讀(10)諸(11)史(12),
考(13)世系(14),知(15)終(16)始(17)。

【讀音練習】

五(wu) 子(zi) 者(zhe),有(you) 荀(xun) 揚(yang),
文(wen) 中(zhong) 子(zi),及(ji) 老(lao) 莊(zhuang)。
經(jing) 子(zi) 通(tong),讀(du) 諸(zhu) 史(shi),
考(kao) 世(shi) 系(xi),知(zhi) 終(zhong) 始(shi)。

五(ㄨˇ)子(ㄗˇ)者(ㄓㄜˇ),
有(一ㄡˇ)荀(ㄒㄩㄣˊ)揚(一ㄤˊ),
文(ㄨㄣˊ)中(ㄓㄨㄥ) 子(ㄗˇ),
及(ㄐ一ˊ)老(ㄌㄠˇ)莊(ㄓㄨㄤ)。
經(ㄐ一ㄥ)子(ㄗˇ)通(ㄊㄨㄥ),
讀(ㄉㄨˊ)諸(ㄓㄨ)史(ㄕˇ),
考(ㄎㄠˇ)世(ㄕˋ)系(ㄒ一ˋ),
知(ㄓ)終(ㄓㄨㄥ)始(ㄕˇ)。
    
【字詞義解釋】

子:古代稱有學問、道德或地位的人為「子」。此處指五子所著的書。
荀:荀子,戰國時趙人荀況。作《荀子》上、下二篇。
揚:揚子,西漢的揚雄。作《太玄經》、《法言》二書。
文中子:隋代的王通。作《元經》、《中說》二書。
老:老子,道家始祖李耳。作《道德經》。
莊:莊子,戰國時莊周。
經:經書,我國古代圖書「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中的第一部。
子:子書,我國古代圖書「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中的第三部。
通:明白、瞭解。
讀:研究。
諸:眾多、各個。
史:史書。
考:考證。
世系:帝王,貴族世代相傳的系統。
知:知道、明白。
終:衰亡。
始:興起。

【譯文參考】

在古代有五本重要的子書,分別是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這五人的著作(《荀子》、《法言》、《中說》、《老子》、《莊子》)。

明白了經書和子書後,就可以研究各種的史書,從中考證各朝代相傳的順序,以便知道他們興起和衰亡的道理。

【問題討論】

(1)請猜一猜古人為什麼說要讀《荀子》、《法言》、《中說》、《老子》等子書?如果你要推薦別人讀一些書,你的推薦標準會是什麼,並說一說為什麼?(參考答案:這些書代表作者的思想理論、求學、處世等道理,可為學習者所傚法。教師可以舉一二例說明,並引導學生要培養閱讀好書的習慣。)

(2)你知道中國有幾個的朝代?請舉出你熟悉的朝代和同學介紹。

* * *
【故事天地】

老子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陽,是春秋時代楚國苦縣曲仁裡的人,是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的出生有多種神話傳說:有的說他的母親有一次看見空中大流星飛過後就懷了身孕;也有的說,老子的母親吃下兩個連在一起的李子,懷了他七十二年才剖開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髮蒼蒼,所以才名叫老子;還有的說,周文王時,老子做守藏史(管庫的官名),到武王時,他還擔任柱下史(相當秦漢的御史),人們看他如此長壽,就稱他為「老子」。

老子為人清心寡慾,所以他在周朝雖然時間很久,但在官位上沒有什麼陞遷,他始終與世無爭。他濟助世人的法術有九種丹八種石,有金酒、金液等仙藥;此外,還以「玄而又玄,眾妙之門」來修身養性,消災辟邪。

後來老子將出關西去,打算升登崑崙山。守關的令尹喜通過占卜預知會有神人從這裡經過,就命人清掃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來了。老子也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該得道,就在那裡停留下來。

老子有個僕人叫徐甲,從少年時就受雇於老子,老子每天大約應付給他一百錢,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萬錢的工錢。徐甲見老子出關遠行,就急著想討回工錢但又怕要不著,於是求人寫了狀子向令尹喜告狀。但替徐甲寫狀子的人並不知道徐甲已跟隨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他如果要回老子所欠的工錢就會成為大富翁,就答應把女兒嫁給徐甲。

令尹喜看了狀子大吃一驚,就去告訴老子。老子對徐甲說:「你早就該死了。當初因為我官小錢少,連個打雜的人都沒有,所以才僱用你,同時也把『太玄清生符』給你,讓你能活到今天。你為什麼要告我呢?我當初曾答應你,如果你將來進了『安息國』,到時我將用黃金計算你的工錢全數還給你。你為什麼要這般急呢?」話一說完,就讓徐甲張開嘴把「太玄真符」吐出來,吐出的符上的硃砂字跡就像剛寫的一樣,而徐甲頓時也變成了一具枯骨。

令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頭向老子請求,自願替老子還債。老子就把太玄真符扔向徐甲,徐甲立刻復活了。令尹喜就付了徐甲二百萬錢的工錢。隨後,令尹喜向老子恭敬地執弟子之禮,老子就把長生之道的秘方授給了令尹喜,並口述了五千字後就騎著青牛飄然而去了。令尹喜回去後就把老子所講記錄下來,這就是著名的經典《道德經》。後來,令尹喜按照老子所教,果然修成了神仙。

【心得寫作單】
請問老子是哪個朝代的人?有什麼書傳世?其書對後人有什麼重大的影響?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