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美國相信救贖」帶來的啟示

大年初一,美國總統川普在國會發表了90分鐘的國情咨文演講。其中,他講述的兩名犯人在獄中實現自我救贖的真實故事,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川普在演講中說,「去年,我從朋友那兒聽到了愛麗絲·約翰遜(Alice Johnson)的故事,深受感動。1997年,愛麗絲被判終身監禁,初次成了非暴力毒品罪犯。在接下來的22年裡,她成為了監獄牧師,激勵其他人選擇更好的人生道路。她對囚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還遠不止這些」。

當就坐於現場的愛麗絲起身向大家致意之後,川普又意味深長地說道,「謝謝愛麗絲的提醒,她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塑造自己命運的力量」;「受愛麗絲故事的啟發,本屆政府與兩黨議員密切合作,最終將《第一步法案》(First Step Act)入法」;「《第一步法案》讓非暴力犯罪者重返社會,使他們成為有用且守法的公民」;「現在,全國各州都在效仿我們,(因為)美國是一個相信救贖的國家」。

接著,川普介紹了首位因《第一步法案》而被釋放的人。「來自田納西州的馬修·查爾斯(Matthew Charles)……1996年因為販毒及相關罪行而被判處35年徒刑」;但「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他完成了30多項聖經研究,成為了一名法律助理,還教導獄中的其他犯人」。也就是說,這位曾經的毒販也因後來信仰上帝而實現了自我救贖

通過這兩個真實的故事不難發現,在美國,犯人能被救贖,是因為「美國相信救贖」,即「相信上帝」。基督徒認為,他們信仰的核心是「救恩」,即「由上帝賜予的救贖」。個人能贖罪,全仰賴於「上帝為人類安排了救贖的計劃」。惟有上帝,才能讓人「從罪的束縛中解脫」,獲得靈魂的救贖。即便在「惡貫滿盈」的監獄裡,上帝也會為祈求救贖的犯人開啟一扇向善的窗。

正是由於篤信上帝的美國堅守「信仰自由」,獄中的犯人才會有信奉上帝、拜讀聖經的機會和權利。美國讓犯人讀聖經、聆聽上帝的教誨,不僅能使曾經的惡徒改邪歸正、棄惡從善,更能讓社會中的惡人變少、好人增多,對整個國家的和平、安定與繁榮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相信救贖、相信上帝、敬畏神明,對人類社會的好處其實是有據可循的。比如,美國學者A.E.Winship就曾通過研究發現,兩個分別信神與不信神的家族,在歷經200年後,其子孫後代的生存狀況截然不同。

在一個基督教家庭的1394名成員中,有100位大學教授,14位大學校長,60位作家。除了3名議員和1位副總統,還有專職投身於宗教的人,其中包括300位牧師和神學家。此外,當了律師、法官、醫生的人數分別為70、30和60。

相比之下,另一個家族卻無信仰、不信神,其後代也一直深受「無神論」的教化和影響。200年後,這個家族罪犯頻出,犯罪形式可謂是五花八門。在903名家族成員中,有三分之一是流氓(310人),第二多的是妓女(190人),深陷13年以上牢獄之災的,有130人。此外,還有100個酒徒,60個小偷、7個殺人犯。在僅有的20名能夠正當生活、擁有一定財富的商人中,有10位也是在監獄裡學會經商的。

或許有人對這樣的結果表示不服,憑什麼信神的就能成功,不信神的就會犯罪?這個問題的答案恰恰要從對神的「正信」中獲取。美國總統川普在多次演講的最後,都會激動、深情地說道,「上帝保佑美國」。然而,上帝為何偏愛美國,非要保佑美國?對於那些不明就裡的人來說,或許難解其中深意。他們有所不知,上帝保佑的國家,首先得是美善的國家。

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里根就曾說過,「美國的偉大是因為美國的美善,如果她不再美善了,她就不再偉大了」。所謂「美善」,即美德與良善。這其中蘊含的,正是神所賦予的道德力量。對此,里根表示,「對上帝持久不變的信心是我們這個大國的一建基的磐石」;「讓我們一起接受挑戰,再次喚醒美國的宗教和道德情感」。

可見,重德才是正信的基礎;遵照神的旨意,堅守美德與良善,才是正信的表現。如果說,「美國的偉大是因為美國的美善」,那麼「讓美國再度偉大」,就是要讓美國重現美德與良善。

一個對神擁有正信的國家必會堅守美善、走向偉大,那麼反之,一個仇視神佛、迫害正信的「無神論」國家,又會有怎樣的下場呢?參照信神與不信神的兩個家族後代的懸殊狀況,我們不難看出,無論國家,還是個人,對神抱有怎樣的態度,就會對自身的前途、命運產生怎樣的影響。因為「善惡有報」不會過時、也從未失效,它始終都在冥冥之中呈現著因果。

信神的人,能憑藉重德、行善來實現自身價值;而不信神的人,則會因為是非不分、道德淪落,而走上歧路、追悔一生。這同樣是飽受「無神論」毒害的中國人所面臨的重大選擇。中共不僅用「無神論」邪說害人、毀人,甚至還公然與神為敵,犯下敗壞道德、污衊神佛、搗毀信仰、屠殺信徒的滔天罪行。若追隨這樣的幽靈、魔鬼、窮凶極惡之徒,最終的結局又將如何,這恐怕是當下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