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首重脾胃 要懂辨認5類食物特性

李智

中醫的藏象學說認為:脾胃五行屬土,屬於中焦,共同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所以說脾胃同為「氣血生化之源」,認為人體的氣血(相當於我們所說的能量)是由脾胃將食物轉化而來的。又說脾胃是「後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

人從出生之後成長,長大以後學習、工作、娛樂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是要通過飲食而來,但是飲食必須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的轉化為氣血能量。

食物應依體質選擇 寒性體質忌寒涼、熱性體質忌溫熱

據優活健康報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中醫科醫師李敏表示,脾胃養生重視飲食,飲食應適度適時,避免暴飲暴食、或饑飽無度;宜選擇清淡、少刺激性、易消化的新鮮食物,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生冷、烤炸、煙燻及辛辣刺激的食物;進食時應心情放鬆,細嚼慢咽。慢性胃病或胃下垂患者進餐前後不宜大量喝水,進食中不宜喝過多湯。

食物應依體質選擇,寒性體質忌冰生冷寒涼性食物,宜平性、溫性、熱性食物;熱性體質忌溫熱性食物,宜平性、涼性、寒性食物。食物依寒熱溫涼的屬性舉例如下:

牛肉歸於平性食物(pixabay)

(一)‧平性食物/粳米、玉米、大豆、黑豆、菜子油、大豆油、豬肉、牛肉、雞肉、甘藍菜、甘薯、馬鈴薯、芋頭、胡蘿蔔、黑木耳、橄欖、檸檬、李子、蘋果、木瓜、葡萄、柳丁、甘蔗等。

(二)‧寒性食物/小米、蛤蜊、蟹、田螺、茭白筍、竹筍、蓮藕、海帶、紫菜、苦瓜、洋菜、荸薺、西瓜、楊桃、香蕉、香瓜、柚子、草莓等。

(三)‧涼性食物/小麥、大麥、薏苡仁、綠豆、牡蠣、油菜、絲瓜、黃瓜、菠菜、冬瓜、茄子、菱角、白蘿蔔、梨子、蕃茄、枇杷、橘子等。

(四)‧溫性食物/糯米、高粱、花生油、羊肉、蝦、生薑、大蒜、蔥、洋蔥、芥菜、南瓜、栗子、香菜、荔枝、桃子、龍眼、蕃石榴、櫻桃、金棗等。

(五)‧熱性食物/烈酒、辣椒、芥茉、花椒、胡椒、龍眼乾、榴連、油炸物、肉桂、乾姜等。

羊肉歸於溫性食物(pixabay)

食欲不振、腹脹疼痛等癥狀 不宜冬令進補

常有病人問適不適合冬令進補?李敏醫師強調,關鍵在於身體是否有虛損、補什麼。氣虛者當益氣、血虛者當補血、陰虛者當滋陰、陽虛者當溫陽,為進補原則。如果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疼痛、噯氣嘔惡、舌苔白膩或黃膩等癥狀,一般不宜進補,應先就醫,待癥狀消失後再進補調理。

中醫臟象理論提到,脾胃的消化過程需要肝膽疏泄功能參與運作。經過肝的疏泄、調暢氣機,則情志開朗、消化功能正常;若肝氣鬱結、情志不遂,則消化功能亦受影響。保持心情愉快、適當疏解壓力與負面情緒,為維持消化系統健康的重要關鍵。

一切油炸食品歸於熱性(pixabay)

適當運動鍛煉、按壓足三里穴保養脾胃

除上述應注意飲食合宜及情緒舒解外,生活起居養生亦十分重要。生活有規律,起居有常,勞逸適度,充足休息與睡眠,適當的運動鍛練,如散步,能使氣血流通,脾胃健運。平時可以自行按摩足三里穴位保養脾胃,位置在外膝眼下四指與脛骨旁開一指交接處。李敏醫師表示,脾虛有濕的人,容易腹脹食少、大便偏軟,身體沉重,甚至有四肢浮腫,婦女白帶較多等癥狀,平日可以四神粥保養,材料包括山藥、蓮子、芡實、茯苓、薏苡仁,依體質酌量,洗凈與白米熬成粥。

──轉自《希望之聲》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