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 鴻運當頭好兆頭

【新唐人2019年03月08日訊】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民間傳說,每逢黃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人間的雨水會逐漸多起來。

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龍抬頭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節日,也留下許多與龍有關的故事。

傳說武則天以女身稱帝,惹怒了天帝。於是下令龍王三年內不得降雨。以示懲罰。

天下大旱,百姓受苦;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心中不忍,便偷偷地降了一場雨。

因為違抗天帝旨意,龍王被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天帝下旨:「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黃豆時,想到這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炒豆,並在院子裡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人們救它,便大聲向天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天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炒黃豆,後來還爆玉米花。

祭祀龍神

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人們會敬龍祈雨,行善放生,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中國從唐朝就有「二月二,運高走,氣高揚」之說,更有二月二放龍燈、放生、祈福開運大典等儀式。中國北方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着燈籠到河邊挑水、放生、放祈福燈。或在神堂前供燈、上香、誦經持咒,佈施行善。

辦「土地會」

二月二還是土地公的生日。稱「土地誕」。民間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人們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打鼓,鳴放鞭炮,以示對神靈的虔誠。

游春踏青

二月二也叫春龍節,也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人們在冬季過後,來到野外走一走,可舒活筋骨,陶冶性情。

唐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說:「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極盛。」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詩佐證:「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遙想唐朝,身著薄衫的少年,牽著駿馬,徐徐行走,青春年少,春意盎然,詩人筆下的畫面,是多麼美好、多麼令人嚮往啊。

吃龍鱗

二月二日是「龍抬頭」之時,所以這天的民俗吃食多帶個「龍」字,如吃餃子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天津人有個獨特的節令吃食–「煎龍鱗」。

據民俗專家介紹,「煎龍鱗」是用綠豆澱粉為原料的一種食品,慢火煎到雙面微現焦黃。乍暖還寒時節,人體陽氣萌動,又時有春寒,「煎龍鱗」涼熱兼顧,跟節令配合非常得當,盡現中華飲食的養生之功。

理髮剃頭

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人們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這天,家家理髮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民俗學家建議,龍抬頭當天,最好是理個發,哪怕是修修剪剪頭髮也可以。所謂修修剪剪,指的是不一定到理髮店,而是自己在家修修剪剪也可以。比如你可以給家人、哪怕是嬰兒,剪掉一根頭髮也就可以了。理髮不在數量多少,而在行動本身。即使是自己給自己剪掉一根頭髮,也就符合了吉祥如意的天道。

正月不剃頭 忠君思舊

據民國24年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記載:「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是人們忠君愛國的表現。

開筆禮

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的神。所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兒童開始正式學習。是大吉之事。也有「望子成龍」之意,寓意可以讓孩子更容易出人頭地的好彩頭。

過去的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

詩詞裡的二月二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鬚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具有情。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這首詩先寫春天之美,後寫失意之愁,非常符合李商隱的詩歌一貫的風格。

宋朝詩人張耒有一首小詩《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寫道:「久將菘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轆轤聲」。

詩人說,每年二月二這天,他都要採來野菜燒煮菜肉羹。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了。詩人坐在家中,回憶故鄉菜園中那生長旺盛的蔬菜,彷彿又聽到引來春水的轆轤的聲音。

詩人因為野菜而「洗手作羹湯」,更對此唸唸不忘,春天薺菜的美味。詩人對生活的投入與熱情,也感染了千百年後的讀者,引起共鳴。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戴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