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禍及中國百姓 減少損失有三策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5月17日訊】「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美中貿易戰點火重燃,中國民眾不僅是被殃及的「池魚」,更成為中共「共克時艱」的代價和犧牲品。多數觀點分析認為,中共目前所能祭出的報復手段,只有一樣,就是綁架14億中國民眾上貿易戰車。

貿易戰對普通民眾的衝擊

全面升級的貿易戰決定了受中共操控的人民幣匯率大概率會下行;而人民幣貶值和糧食、能源等進口萎縮,又構成了物價上漲的雙重推動力。中國民眾來之不易的財富,在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雙重侵蝕下,正在加速縮水。

普通中國民眾,無論貧富和階層,都逃脫不了貿易戰和中共維穩政策的衝擊。

無論知情或不知情,中國人購買的股票、基金,名下的房產、儲蓄,或者每月領取的薪資、退休金等等,或是在劇烈動盪中化為烏有,或是在悄無聲息中被「經濟維穩」政策加速吞噬。

中國人要如何做,才能在愈演愈烈的貿易戰中避免風險,減少損失?大紀元中文網5月15日刊文說,有上、中、下三策,可供中國民眾商榷。

上策:轉換為外匯資產

儘可能的將人民幣資產,轉換為幣值堅挺的外匯資產,來保值增值。

具體點說,就是儘量減持中國股票、基金、債券等證劵資產;哪怕是房產,在合適時機也儘量早出手;將手中的人民幣,儘可能多的轉換為美元或美國國債等硬通貨;如果有條件,也可以投資美國的股票、基金,甚至房地產。

其中邏輯,如前文所述,就是要儘量規避,遭貿易戰和中共維穩政策加劇的匯率風險、通脹風險,以及各種金融風險。

尤其是股市,中共短期內可能會用「國家隊」資金來托底,但一旦中共抽離資金,股市大概率變股災。而房市雖然是中共死保的最後經濟屏障,但即使中共放開調控和貨幣來支撐房市,也只能是飲鴆止渴的短期效應。長遠看,居民收入不足、債務風險積蓄,加上市場信心的缺失,使得中國房市如同吹漲的泡沫,隨時可能崩盤。

當然,在當前中共對外匯管制越來越收緊的環境下,普通民眾想要換取充裕的外匯並不容易。而且,中共也沒有開放民眾直接投資外匯資產的渠道,實質就是堵死了中國人通過外匯資產來規避風險的通道。

不過,中國民眾至少可以好好利用每人每年5萬美元的換匯額度,發動親朋好友兌換外匯,化整為零地將財產轉移到海外。雖然中共對於這種「螞蟻搬家」式的換匯加強了查處,但普通家庭只要能找出合適的理由,至少是可以將部分人民幣資產,轉換為外匯資產。

中策:買黃金避風險

在中共蓄意封堵了能夠讓中國民眾規避各種經濟風險的外匯通道的背景下,黃金成為中國人為數不多的,可以避險的投資選擇之一。

黃金價格走勢一般是與經濟走向相反;經濟好、金價跌;經濟不景氣、金價漲。儘管全面升級的美、中貿易戰和美國經濟的強勁表現,對黃金市場構成了兩股相反的作用力,使得目前黃金價格走勢尚不明朗。但中共央行已經在行動,開始持續購入黃金。

5月6日,中共央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 黃金儲備較3月增長48萬盎司,增持量明顯放大。這是央行自2018年12月以來連續第5個月增持黃金,之前央行已經有兩年多沒有增持。

5月7日,中共最新數據顯示,4月外匯儲備環比減少38.08億美元,這是外匯儲備6個月來第一次下降。

外匯儲備開始下降,央行持續增持黃金,這些信號表明,中共自己正在購入黃金作為避險之用。因此,對於普通中國民眾而言,黃金的確是可以規避貿易戰重大風險的一種投資工具。

不過,黃金作為價值穩定的貴重金屬,弱點也很明顯,就是避險有餘、增值不足,投資黃金的收益可能遠不及股票和房地產。

以中國黃金集團的投資性金條(中國黃金9999金條)為例,回購價格按中金實時基礎金價-2元/克手續費標準執行。5月13日中金實時基礎金價289.70元/克,回購價為287.70元/克;而零售價為303.70元/克,購買和回購之間價差約5.3%。

這意味著,投資金條要想不虧本,金價至少要上漲5%,而中金基礎金價近年來的年漲幅也就介於5%—6%。也就是說,投資黃金,一年大概只能保本,至少一年以上才可能有收益,而且收益率可能只比銀行儲蓄高一點,所以只能算是中策。

不過,在貿易戰和中共「經濟維穩」帶來的巨大風險面前,黃金依然是普通中國民眾可以信賴的避險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投資黃金最好是選擇投資性金條,其它諸如黃金首飾、收藏性金幣、金條等,因為加工費、折舊損耗和估值不確定性等原因,出售時價格可能會大幅降低,並不適合避險投資。另外,在中國大陸,民眾購買黃金容易,但出售相當不易,所以最好是在相同店家或銀行處購入和賣出黃金(業界稱為黃金回購)。

下策:囤積物資

將人民幣儘可能地轉換為物資來囤積。這種做法理論上也可以有效地迴避匯率、通脹等經濟風險,但現實中並不可行,普通民眾並無能力囤積大量物資。

以上種種策略方案或許能幫助中國民眾在貿易戰中避險止損,但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解體中共拋棄中共體制,才能從根源上終結美中貿易戰,並解開中共強加在中國經濟和民眾身上的種種束縛和禁錮,那時候,中國經濟才真的有韌性。

(記者文馨報導/責任編輯:文慧)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