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節氣農人忙 收麥插秧菱歌長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6月06日訊】夏日時序匆匆,經過立夏和小滿,就到了芒種。每年6月6日前後,太陽抵達黃經75度時,交芒種節氣。2019年的芒種交於6月6日7時06分(北京時間)。

《周禮》說:「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東漢鄭玄解釋:「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則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此時,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可以開始收割。水稻、玉米、穀子等也要播種,芒種諧音「忙種」,意謂農人最為忙碌之時。「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句,正是此時生動的寫照。

對於這個忙碌的季節,各地都有俗語描述:陝西、甘肅、寧夏是「芒種忙忙種,夏至谷懷胎」,廣東是「芒種下種、大暑蒔」,江西是「芒種前三日秧不得,芒種後三日秧不出」,貴州是「芒種不種,再種無用」,福建是「芒種邊,好種秈,芒種過,好種糯」,東北是「過了芒種,不可強種」……

芒種三候

中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分別為:「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小螳螂破殼生出;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應時而鳴;再五日,反舌鳥停止了鳴叫。螳螂、伯勞是因感知到陰將萌生,而鳴;反舌是陽鳥,則因感知到微陰暗沁而閉嘴無聲。

芒種風俗:送花神

在芒種日當天,中國民間有祭祀花神的儀式,以餞送花神歸位,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意。

根據記載,送花神的習俗,至少在南朝就已盛行了。南朝崔靈恩的《三禮義宗》裡記載:「五月芒種為節者,言時可以種有芒之谷,故以芒種為名,芒種節舉行祭餞花神之會」。

清代小說《紅樓夢》的中,對送花神的描寫更為詳細:「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從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旄尾執事的,都用彩線繫了。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飄,花枝招展」。

芒種風俗:安苗

安苗是中國安徽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芒種風俗:煮梅

時至芒種,中國南方正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歷史上也留下了「青梅煮酒論英雄」的佳話。,

芒種風俗:食桑椹

桑椹是芒種節氣的最佳當季水果。桑椹在古時是皇帝御用的補品,又被稱為「民間聖果」。

中醫認為,桑椹味甘酸,性微寒,具有補肝益腎、生津潤腸、烏髮明目等功效;且桑樹特殊的生長環境決定了桑椹具有天然生長、無任何污染的特點,在現代社會尤為難得。

芒種養生:夏打盹

芒種時節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天氣炎熱,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

芒種養生:汗出不見濕

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鬆,「陽熱」易於發泄。但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

芒種養生:養心

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對應的臟腑為「心」。而夏季陽氣最盛,紅色為陽,相對應的紅色食物就入心入血,因此,夏季護心,就要多吃些紅色的食物。如西紅柿、紅棗、紅莧菜、山楂、甜菜根等。

芒種節氣古詩欣賞

「水國芒種後,梅天風雨涼。露蠶開晚簇,江燕繞危檣。山趾北來固,潮頭西去長。年年此登眺,人事幾銷亡」。時逢芒種季節,登高遠眺,歲月更迭,雖滿目蕭瑟,詩人卻早已波瀾不驚。這首唐詩,疾徐有致,平和雅正,頗有大唐氣象。

宋朝大詩人陸游的《春夏之交衰病相仍過芒種始健戲作》一詩,生動地描述了詩人帶病過芒種的情景:「藥裡關心百不知,可憐筆硯鎖蛛絲。倒壺猶有暮春酒,開卷遂無初夏詩。戶外逢人驚隔闊,燈前顧影嘆支離。痴頑未伏常愁臥,鼓缶長謠樂聖時」。詩人因病封筆,因衰嘆息;然而到了芒種節氣,仍興致勃勃。表現了詩人久病初癒的歡快之情與達觀的思想情緒。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文慧)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