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與驅瘟避邪

文/君子蘭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6月07日訊】皇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芒種時節裡最重要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正陽節、天中節、浴蘭節、菖蒲節、龍舟節、粽子節等等,是叫法最多的中國傳統節日。今年的端午節是六月七日。

端者,開端、初始之意,端五則初五。正月建寅,推到五月,十二地支為午。午,被古代的陰陽學家視為陽之極。五月初五,午午(五)重迭,被視為一年裡陽氣最盛的日子,故端午又稱端陽、重午、正陽。午火過旺則為毒。故古時,皇歷五月有毒月、惡月之稱,五月初五亦有惡月惡日之謂。同時,古人認為陽氣過旺意味著「陰氣萌作」。所以,許多端午習俗都有驅瘟避邪、斬妖除魔的成份。

端午這天,老百姓要「插菖劍,懸艾虎」,所謂「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菖蒲形狀如劍,又稱水劍,古人認為它可斬妖除魔;艾草具有驅蟲避瘟的作用,殺菌、保健功能很強;並以具有抗菌、驅蟲、祛毒、止痛等作用的石榴花、蒜、龍船花相配,或製成人形,稱「天中五瑞」,驅邪辟毒。在南方,還要插榕樹葉,寓意長壽吉祥。

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如《太平廣記》《禽鳥二》中記載:「鵲構窠,取在樹杪枝,不取墮地者,又纏枝受卵。端午日午時,焚其巢,灸病者,疾立愈。」喜鵲取樹梢上的細枝建巢,不取落在地上的乾枝,再纏起樹枝做巢下蛋。端午午時,將喜鵲的巢燒掉後,燒炙治病,病立刻治癒。端午午時汲取的水稱為「午時水」,為純陽、至陽之水,以井水最佳,最能禳解陰毒之氣。用午時水鑄劍,特別鋒利、耐用。臺灣則有句端午俗諺:「午時水飲一嘴,較贏補藥吃三冬。」認為飲午時水勝過冬日進補。北宋教育家溫革《分門瑣碎錄》曰:「五月五日午時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氣不侵。俗採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西漢末禮學家戴德《大戴禮記》記載了古代浴蘭湯的習俗:「午日以蘭湯沐浴」。這裡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民間習俗認為,端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遍地皆藥,這天採的草藥治皮膚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民間有在端午採草藥煲水沐浴的習俗,用以辟邪,稱為洗百病,所以端午節又有浴蘭節、沐蘭節之稱。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曰:「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

據考證,端午節最早源於上古龍圖騰祭祀,是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祀龍祖的節日。所以除了驅瘟去疫,端午節不少習俗與龍有關。

賽龍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自然越快越好,於是衍生出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一方面驅瘟避邪,另一方面將船刻畫成「龍舟」,在水面上競渡祭祀龍神。粽子投入江河水裡也是祭祀龍神。

賽龍舟(Pixabay.com)

雖然許多端午習俗與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深入人心,又因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在荊楚地區,人們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後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荊楚歲時記》中還有「蛟龍畏楝,故端午以楝葉包粽,投江中祭屈原」的記載。

粽子(Pixabay.com)

除了紀念屈原,端午節也有紀念春秋末年吳國大夫伍子胥、東漢孝女曹娥、先賢介子推(東漢蔡邕《琴操》)等的說法。

端午節不但是華人的重要傳統節日,也是同屬中華文化圈的日本、韓國、琉球、越南等地的重要傳統節日。如日本將五月五日(日本明治維新後改為公曆)定為國定假日。端午節又稱菖蒲節,因菖蒲的日語發音和「尚武」相同,因此端午節在日本演變成「男孩節」。日本人家在這一天,也有一家人用菖蒲水洗熱水澡,以祛災除病的傳統習俗。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