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貿易戰衝擊中國出口 新買家難找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7月31日訊】中美貿易戰正在衝擊大陸出口,美國作為中國最主要的顧客、已經減少從中國的進口,中國的海量商品正在尋找新的買家。不過專家認為,全世界都已經認識到,中共所進行的都是不公平貿易,因而很難找到新的買家。

目前,北京正在推動名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的亞洲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這個夥伴關係將包含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10個國家,再加上澳大利亞、中國、印度、日本、新西蘭和韓國。

這個地區各國的中、高級貿易官員這個星期開始在中國鄭州舉行會議。中共商務部官員稱,隨後8月2號至3號還將在北京舉行部長級會議,目標是勾勒出一份協議大綱。之後亞洲領導人可能11月在曼谷舉行的峰會上制定出該協議。

《紐約時報》7月26號報導說,北京的這一嘗試是由於中美貿易戰衝擊中國出口。今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總值減少了8.5%,而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僅增長了2.1%。隨著中美貿易戰進入第二年,如果美國不買中國產品,這些多出來的中國商品銷往何處,自然成了中共頭疼的問題。

不過,美國UCLA經濟學家俞偉雄認為,中共企圖找亞太國家購買其銷往美國的產品,找錯了方向。

美國UCLA經濟學家俞偉雄:「因為中國主要生產中低產品,那直接和這些東南亞國家相抵觸,現在中美之間的貿易衝突就讓很多中國的製造業、出口商想辦法離開中國到這些東南亞國家來設廠,這個不是個替代市場,而是生產鏈的一個主要對手,對中國來講。」

其次,《紐約時報》引用前奧巴馬政府財政部官員、現紐約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員布拉德.塞瑟爾(Brad Setser)的觀點說,即使中國跟其它國家達成新的貿易協定,也將面臨為其生產的大量製成品尋找市場的壓力。

中國每年有1萬億美元的製造商品貿易順差,其中有將近一半來自與美國的貿易。塞瑟爾認為,目前世界上絕對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取代美國,與中國達到每年接近4千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俞偉雄:「唯一一個替代的可能是歐盟,可是歐盟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些南歐國家的債務問題,根本沒辦法取代美國來購買中國的產品,中國拋出一帶一路來去找其他的國家,這些國家沒有那樣一個消費力,所以幾乎說沒有辦法來改變。」

另外,臺灣中華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認為,除了市場原因外,中共的不公平貿易更是讓世界其他國家滿懷戒心。

臺灣中華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過剩產能要銷售出去不是那麼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中共)不公平貿易那樣一種方式,政府在後面主導,就把大家都吃掉了,尤其是美國,就業、市場都受到很大的打擊。」

目前北京還在設法保持中國、日本和韓國之間的三方貿易會談,企圖降低中、日、韓之間的貿易壁壘。但《紐約時報》認為勝算不大,因為其中最大的一個障礙就是中國自身的關稅很高。即使達成協議,中國能從中受益多少也很難說,因為日本和韓國,本身就是極具競爭力的製造商,可能不會進口太多產品。

吳惠林表示,日本是美國的盟國,體制和中共恰恰相反,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不大。

吳惠林:「你那個東西在騙人家,政府在後面管控,人家都知道了你那個底,所以應該不會再被它騙,何況美國也起來了,人家也不用再去向他們低頭。」

吳惠林指出,中共這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就是通過開放沿海地區,利用廉價勞動力,侵犯國內人權,向全世界傾銷其低端產品,現在中國經濟正遇上結構性瓶頸。

採訪/編輯/劉惠 後製/葛雷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