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博學:密切注意 亡共的三支箭

「一隻蝴蝶在中美洲拍了一下翅膀,帶來太平洋一個颱風」,這句話是蝴蝶效應最有名的用語,美中貿易戰爭導致中國不買美國大豆,轉向巴西購買,卻帶來超過7萬5千起森林大火。歷史或許會記錄,香港反中運動是中國共產帝國崩解開始。

如果你身上同時被三支箭射中,請問你會先拔掉哪一支;同樣,天上同時飛來三隻黑天鵝,你會先打下哪一隻?

曾經寫過《中國即將崩潰》的旅美學者章家敦,被人譏笑預言失准,最近接受訪問時說,「或許香港就是摧毀中共城牆第一座城市,由外而內,好像蝴蝶效應逐漸擴大」。

真的老天要亡共。突然間三支箭同時射向中共政權,第一支箭就是香港「反送中」運動。邁入第三個月依然無解,已經造成中共政權內部紛擾,鎮壓部隊待命,卻又進退兩難,西方國家一旁虎視眈眈,看著老共犯錯,準備動手懲罰。話說回來,軍警武力可以鎮壓一時,無法鎮壓一世,香港問題其實是經濟和政治併發症,證明了「政左經右」行不通,要嘛就民主自由一次給足,要嘛就全部不給,想給一半?下場就是如此。台灣也在看老共如何自己做莊、自己下莊,看來所謂10月1號大限,並不存在。

另一種傳聞是反習派正在香港問題上增加火藥,鼓動老共發兵鎮壓,一但香港大亂,中國邊疆或 大陸有可能也一起亂,美國保守派大將班農(Steve Bannon)25日接受訪問時就說,「蘇聯倒台的氛圍,越來越逼近中國」,想看著老共倒台的人,恐怕不只是底層人民,也有很多大官。當年蘇聯也是一樣,賺飽口袋的黨國大官希望蘇聯快快倒,只要鎮壓香港,亡黨亡國的時間必然逼近。

中國出現蘇聯倒台前夕氛圍

第二支箭就是美中貿易戰爭進入深水區。川普在25日宣布調高關稅後,老共求饒,但是卻又否認,事實上,老共暗中購買美國糧食和豬肉,已經不是機密,嘴巴上要人民抗美,吃草到底,卻是私下妥協,中國人愛面子又有新招,川普呼籲美國企業離開中國,估計目前還有40%的美國企業還留在中國,川普推特一出,紅色媒體立刻說,「中國的美國商會表示無法同意,並且質疑總統有這麼大的權利嗎」?很抱歉,真的有。

川普雖然瘋狂,但是不會拿總統權力開玩笑,美國總統的確可以向國會提出「國際緊急狀態經濟權力法案」,這個法案是在1977年通過,為了應付伊朗人質危機,國會給予總統權力,可以針對全球美商美企進行命令,目前伊朗被美國定義為敵國,制裁和凍結伊朗官員的美國存款仍然進行中。過去羅斯福時代曾經動用緊急命令,為了對付不景氣和戰爭,下令關閉某些企業,或要求某企業配合國家生產,這些都是美國總統的權力。現在,川普只是預警性先提出來,萬一走到最壞的情況,美國為了挽救自己的經濟,必須幹掉老共,請問,川普或者其他黨派任何總統,會不會進行這一個險招?這一招下去,中國所有黨國高官在美國資產全部曝光,請問誰會先被人民推翻?

美中貿易戰爭如果拖到沒有協議,不只是中國經濟重傷,美國當然也會小傷,到時候,為了結束痛苦,美國只能援引「緊急狀態經濟權力法案」,等於是兩國宣戰,這就是川普的警告。這一支箭,也是促使老共亡黨亡國的箭。

物價飆漲來勢洶洶

第三支箭就是中國境內停滯性通膨已經越來越嚴重。房市的沉重負擔,泡沫已經面臨破裂,萬科地產最近把房價打六折出售,結果乏人聞問,民間失業引起「斷供」,繳不起貸款,鬼城林立狀況嚴重,物價飆漲來勢洶洶已經擋不住,從肉品到水果蔬菜,中國市場豬肉售價是台灣的3.5倍,但是平均國民所得只有台灣三分之一,請問日子如何過下去?大規模老百姓上街抗爭是遲早要發生的事。

面對三支箭,也是超大隻黑天鵝,習大王卻選擇跑到西北老巢去訪問鄉下農民,外界猜測大概是要呼應李克強所說,「大家勒緊腰帶,過苦日子」。最近,網路為了榨菜吵翻天,我只能說,有榨菜可吃,日子應該還算不錯了。

有人擔心老共被三支箭逼迫,是否走上狗急跳牆、發動戰爭?我認為不可能。27日解放軍鷹派的羅援少將還在叫囂「和統」無望,只能「武統」,問題是,老共敢嗎?美國廢除中程導彈協議後,已經在關島部屬飛彈基地,目標直接對準中國,只要老共生出壞心眼,全中國都被導彈射程涵蓋。26日美國新任國訪部長受訪問,記者問,「面對中國叫囂,反對美國出售F16V戰機給台灣,應該如何應付」?這位老兄直接說,「繼續賣」。

中共面對這三隻黑天鵝,最聰明的解方,當然是放下身段,達成貿易協議,減緩外商出走壓力,把國內停滯性通膨問題先處理,這兩隻黑天鵝有連動作用,貿易戰爭拖越久,國內通膨情勢越嚴重,等到金融債務全面爆炸就來不及了;香港問題比較複雜,只能慢慢來。所以有人問了一個有趣問題,如果習大王放手讓香港自治獨立,那麼就等於替以後中國的民主自由人權開啟一扇窗,有了香港當民主典範,比台灣更好,習大王就是促成蘇聯崩解的英雄戈巴契夫;如果不走這條路,執意要14億人民跟著吃草,那麼下場就是委內瑞拉馬杜羅(Nicolas Maduro)之輩。

已經在西北地區徘徊很久的習大王,是否從窯洞寺廟裡得到啟發呢?全世界都在密切注意。

——轉自《民報》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