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自然獲福(4)

(接上文)
寬厚仁義 長壽安康

魏朝法律開始時很嚴苛,朝臣大多被杖罰過。高允經歷了五代皇帝,出入三個省衙,五十多年,始終沒有遇到過譴責與棒笞的處罰。當初,真君年間因獄訟新案太多,開始讓中書用經義來決斷疑案。高允根據律法評判行刑,三十多年,內外都稱讚高允的公正公平。高允認為,官司的事關係到百姓的生命,常常感嘆地說:「皋陶是至德的人啊,但是他的兒子英蓼卻先死了。劉邦項羽之時,英布雖是犯人而能稱王。經歷世事很久,仍然可能會有犯法的危險,何況普通人怎麼可能沒有過錯呢?」

孝文帝曾在西郊處理事務,下詔讓用皇帝所乘的馬車接高允到西郊皇帝所在的板殿去觀看風景,忽然馬受驚狂奔,車翻人傷,傷及眼眉三處。孝文帝與馮太后派御醫攜藥前往護理治療,撫慰探望。負責駕車者將給予重罪,高允奏稱自己並未受大傷,乞請免了駕車人之罪。以前曾命令中黃門蘇興壽負責攙扶高允,曾經在下雪時遇到猛犬而驚懼跌倒,扶他的人都十分害怕,高允安慰勸勉他們,不讓上邊聞知此事。蘇興壽稱接待扶持高允共三年,沒有發現高允有過忿怒的臉色,對人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晝夜手裏常常拿著書,翻看吟詠,對親友篤厚,對故舊思念,虛己待人,雖然地位高貴,但志向貧素淡泊,素來喜好音樂,每有歌唱人來為他歌舞演唱,他常常和著節拍而稱讚。又很相信佛家之學,經常安排齋飯請僧人講誦佛法,平生喜歡善行惡殺。生性又十分疏簡,從不妄加交遊。

顯祖平定青齊後,將其中有名望的大族之人遷移到代州。當時許多士人因流動遷移到這麼遠的地方,都飢寒交迫。遷來的人中,有許多是高允的妻族之人,都走到高允門前,高允把自己的財產全部拿出來用來周濟他們,慰問周到,人們沒有不感謝他的仁厚的。高允又對這些遷移來的人根據不同才能上書請皇上任用。當時議論的人都認為剛歸順的人容易產生異心,高允說取材任能,不應當以此來壓抑委屈他們。

高允常對人言:「我任中書時有陰德曾救濟恩治過百姓性命,如果陽報不差的話,我的壽命在百歲上。」太和十一年(487)正月高允去世,享年九十八歲。高允去世前十天左右,略有不舒適,但仍不願臥床不起,呼請醫生飲用湯藥,出入行止,仍然吟詠不止。如此這樣多日,夜間去世,家人都沒察覺。去世後皇上下詔給絹一千匹,布二千匹,錦五十匹,雜彩百匹,谷一千斛用做送葬之費。魏朝自初建國至此,存亡蒙賜賞的人沒有一個人有過這麼多,滿朝人都認為這是莫大之榮。將要下葬時,追贈為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將軍,爵位如故,謚號為文,賜給命服一襲。

結語

高允信奉佛法,這對他的一生為人處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仁愛積善的美德流芳千古。高允不畏懼觸犯龍顏,正義勸諫為民請命,造福一方百姓;面對生死大難,他臨危不懼,仗義執言營救數千人命;他注意禮教和推廣傳統文化,努力推行教育,教化一方民眾;他身居高位,卻清正廉潔,不謀私利,贏得世人的推崇;他執法評判行刑公平公正,內外稱讚。善的力量是巨大的,讀高允的傳記有如沐春風之感,感慨良多。

高允的事蹟在史書中留下了濃重的筆墨,《魏書》對高允傳記的書寫非常詳細。《魏書》中盛讚高允,「史臣曰:依仁遊藝,執義守哲,其司空高允乎?蹈危禍之機,抗雷電之氣,處死夷然,忘身濟物,卒悟明主,保己全身。自非體鄰知命,鑑照窮達,亦何能以若此?宜其光寵四世,終享百齡!有魏以來,斯人而已。僧裕學治有聞,聿修之義也。」

行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一時一事行善容易,一生一世行善不易。高允畢生行善積德,他的福澤深厚綿長。《菜根譚》上有言,「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世間的財富、地位和名聲,如果是通過品行和修養所得,那麼就像生長在山野的花草,自然會繁茂昌盛、綿延不斷。高允的事蹟讓人深受啟發,人們當及時行善,一生行善,善心常在,雖然不圖回報,但是福澤一定是深厚的。「善惡報施,莫道竟無前世事;利名爭競,須知總有下場時。」富貴名利總有到頭時,只有美好的善行美德才會長流人間,影響深遠。「做個好人,心在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鑑鬼神欽。」人生及時當行善,讓我們心存善念,努力實踐吧。

文獻參考及出處

1. 魏徵等,《群書治要》,唐
2. 魏收等,《魏書﹒列傳卷三十六》,北齊
3. 洪應明,《菜根譚》,明

(全文完)

(責任編輯:張信燕)

──轉自《明慧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