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神跡:月中落桂子 天香雲外飄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9月13日訊】「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是可遇不可求的中秋夜神跡。傳說在明月皎潔的中秋夜,從月中會落下桂子,具有神力,一種即活,歷史上多有記載。又逢中秋佳節,有多少神奇事兒和民間習俗,讓我們來回顧一番,賞玩中秋。

祭月、賞月、玩月

月到中秋分外圓!每年黃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在唐代已有中秋節或秋節的叫法了,《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到了宋代,中秋節成了中華民俗中的大節日,民間盛行祭拜月亮等習俗。

傳說在八月十五日月圓時,嫦娥飛升奔月。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中說,「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傳說在八月十五日月圓時,嫦娥飛升奔月。(大紀元)

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在月下庭院中擺香案,供瓜果、雞冠花等等供品祭拜月亮和嫦娥。宋代人的《醉翁談錄》記錄了京城中秋拜月的風俗盛況。當時家家戶戶的子女,不論貧富,只要上了十二三歲的年紀,都迫不及待地穿上成人的裝飾,登上高樓或是在家裡中庭焚香、拜月。

女子祈願如嫦娥一樣美貌,婚姻家庭圓滿如皓月,多子多福;男子祈願早日登科,「只為嫦娥愛少年」,反映了男子們娶妻要娶嫦娥美眷的心願。到了清代,中秋節拜月時,拜月以女子為主,男子多不叩拜。京師俗諺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在宋代時,中秋夜登高樓賞月、玩月是時尚的玩樂。富貴的家庭張燈結綵裝飾美崙美奐的涼臺舞榭,邀集親朋好友來賞月,老百姓就爭佔酒樓去玩月。酒樓裡一整夜絲竹笙歌鼎沸,里巷的兒童們連宵嬉戲。夜市的攤販連結聚集,通宵達旦。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宋代蘇軾的名作《水調歌頭》可說是賞月作的代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懷,千年來更是連通了代代華人,今古一心。

月中落桂子

從立秋開始丹桂、金桂、銀桂、秋桂……種種桂花就開始飄香,到了中秋時分,花香已十分。南方人家圍籬邊、道路旁,均飄溢著自然香馨。古書上記載有中秋「桂子月中落」的奇事,傳說八月十五月圓夜,從皎潔的明月中可能落下桂子來,杭州靈隱山多桂樹,靈隱寺的僧人在中秋夜曾經拾得桂子。

傳說在明月皎潔的中秋夜,從月中會落下桂子,具有神力,一種即活。圖為桂花之實(莊溪《認識植物》網站/莊溪提供)

《杭州府志》記載了多起僧人遇到天降桂子的奇事,宋代僧人遵式序在天聖辛卯年的八月十五夜,遇到天降桂子好像下桂子雨,大如豆、圓如珠,有白、黃、黑各色,帶有辛味。傳說中秋夜落的桂子都具有神力,一種即活。

明代禮部尚書朱國禎(公元1557年-1632年)的《湧幢小品》中也有「桂子落秋月」的記載。說南宋紹定年間(公元1228年-1233年)詩人舒岳祥在中秋月讀書,那夜月色非常明潔,舒突然聽到屋瓦上撒起冰雹的聲音。他祖父開門查看,然後說「此月中桂子」。

朱國禎在某年中秋夜,在天台山中曾親身經歷月中落桂子的奇景,還叫隨身童子撿了二升。朱國禎在書中記載道,桂子大小如豫章子,無皮、中間有仁,顏色如白玉帶有雀卵紋,咀嚼出芝麻氣味。作枕頭清芬襲人。散落在磚縫間的桂子只要十天就長成樹,子葉柔長,冬天仍然勁秀不凋。

詩仙李白也寫過描寫桂子的詩句:「還聞天竺寺,夢想懷東越。每年海樹霜,桂子落秋月。」白居易也有詩句「山寺月中尋桂子」、「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吳剛斫桂

西漢《淮南子》記載了「月中有桂樹」一說(據《太平御覽》引)。唐代著作《酉陽雜俎》卷一〈天咫篇〉也記敘了吳剛斫桂的故事,那棵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並且很奇妙,任人即砍即合。

傳說月中的桂樹高達五百丈並且很奇妙,任人即砍即合。(pixabay.com)

據傳吳剛是一位學仙術的修行人,可是修道之心不堅定,常常偷懶,師父為了磨煉他的心志、克服他修煉路上的障礙,所以「罰」他砍斫桂樹。那棵桂樹不是普普通通的樹,它具有一種迅速再生的能力。

吳剛斫呀斫,斫累了,休息一下下,這一下桂樹就複合了。千百年來,吳剛所作的功,都前功盡棄,桂樹仍然完好如初。吳剛因為「無剛」,斫桂用力不少、吃苦不少,始終不能克竟其功;另方面,人們也見識了桂樹的「神力」。

月餅的由來

中秋節吃月餅是必不可少的習俗,古時,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也有祭月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均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吃月餅祝福團圓;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闔家團圓。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

明代中秋節又稱為「團圓節」,民間普遍用大大圓圓的月餅拜月亮。(pixabay.com)

關於月餅,還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獲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吐魯番商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精美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明代中秋節又稱為「團圓節」,民間普遍用大大圓圓的月餅拜月亮,並且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那時人們很重視月餅的「團圓」象徵,所以用來祭月的果、餅一定要圓。

清代時拜月的「月餅」,有的圓徑大的超過一尺,上面畫著月宮、蟾蜍、玉兔,祭拜完後分給家人吃,每人一份,家裡有未能歸鄉的遊子也要給他留一份。有的人家還會把月餅留到除夕夜才吃,稱為「團圓餅」。

(記者羅婷婷報導/責任編輯:戴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