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傳】之六:運籌帷幄 大戰匈奴

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之漢武帝傳(6) 大紀元文化小組

自元光四年(前129年)起,備戰多年的漢武帝開始了和匈奴人長期的軍事較量,在龍城、雁門、河南地、漠南等地展開激烈的戰事。其中,出身卑微的衛青,憑藉不世出的軍事才華以及高尚廉潔的品德,在戰爭中一次次立下頭功,不僅給予匈奴人迎頭痛擊,更彰顯了大漢國威,令大漢舉國上下為之振奮。

衛青憑藉卓越的軍功,拜將封侯,成為武帝一朝名副其實的第一名將。在這時,又一位耀眼的將星橫空出世,他就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兩位大將強強聯手,大漢軍隊如虎添翼,馳騁大漠屢次大敗匈奴。兩人輔佐漢武帝,解決了威脅邊疆數十年的最大邊患,成就了漢武帝一生最顯赫的武功。

兩出定襄

漢武帝即位以來,漢匈之間四次交戰,由於衛青作戰有方,漢軍四戰四捷,匈奴人再不敢小覷漢廷。然而,不甘失敗的伊稚斜單于,不久又派出一萬餘騎兵進犯代郡,殺死代郡都尉朱英,劫掠千餘人而去。元朔六年(前123年)春,漢武帝決定,命新任大將軍的衛青率領公孫敖、李廣等六位將領,率十幾萬騎兵,出定襄,擊匈奴。這一戰,衛青等人斬殺幾千匈奴兵,大勝而還,之後在定襄一帶修整。

霍去病雕像。(Sigismund von Dobschütz/Wikimedia Commons)

同年秋天,衛青再次率軍出定襄,翻越陰山,斬殺匈奴一萬多人。

兩次定襄之戰,漢軍共殲滅匈奴一萬九千騎。在這兩次戰役中,漢軍改變了以前臨戰臨時編組軍隊的做法,建立了中、左、右、前、後諸軍,由衛青統一指揮,並直接掌握強弩軍,從而提高了諸軍協同作戰的能力。這是漢武帝對匈奴用兵以來,軍隊編組最為嚴密的一次。

值得提出的有兩點,第一是在第二次戰役中,漢軍第二位大將——十七歲的霍去病首次登場。在戰役中,他率八百騎兵,追擊數百里,斬獲匈奴兩千餘人,殺死伊稚斜單于大行父、相當於單于祖父的藉若侯產,俘單于叔父羅姑及匈奴相國、當戶等高官,全身而退。漢武帝以其功冠全軍,封其為冠軍侯,賜食邑二千五百戶。

霍去病的作戰經歷和衛青相似,首次亮相就一戰成名,立下了赫赫戰功。他性格剛毅,智勇雙全,擅長騎射,年紀輕輕就入宮做了漢武帝的親隨。在定襄之戰中,善於識人的漢武帝認為霍去病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因此不拘一格提拔他為驃姚校尉隨軍出戰。果然,霍去病青出於藍,不負厚望,是能夠和舅舅衛青比肩而立的又一員戰將。

第二,我們之前講到,在建元三年(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漢使張騫,原本一去十幾年沒有消息,這次他現身漢軍隊伍中擔任嚮導。因為他熟悉地形、知水草,使漢軍深入荒漠而無飢渴。那麼他這些年發生了什麼呢?原來他一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後來才輾轉到達大月氏,又歷盡艱險才在元朔三年(前126年)逃回漢朝。之後,他就馬不停蹄參與征討匈奴的戰事。由於做嚮導有功,再加上之前出使西域的功勞,張騫也在戰後被封為博望侯。他的故事,我們將在下一集詳細講述。

漢武帝派軍兩出定襄,擴大了對匈奴作戰的戰果,並迫使匈奴主力暫時退卻至漠北一帶,遠離漢境。這也為漢武帝下一步展開河西之役並取勝提供了必要條件。

河西之役

河西,又稱「河西走廊」,因在黃河以西而得名,西漢時指現在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是內地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彼時,河西走廊被匈奴控制,也對漢朝的側翼構成威脅。為了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繫和鞏固西部地區,漢武帝展開了河西之役,再展運籌帷幄之能。

漢武帝時期疆域圖。( Kallgan/Wikimedia Commons)

元狩元年(前122年),一萬多匈奴兵捲土重來,在上谷殘殺幾百人。次年春,漢武帝組織反擊戰,任命年僅20歲的霍祛病為驃騎將軍,出征河西,尋找匈奴軍隊決戰。驃騎將軍與大將軍的品級相當,這樣的任命讓不少大臣很震驚。一些征戰多年的將軍認為讓其孤軍深入十分危險,但漢武帝認為對付匈奴就要用奇將、出奇兵。

霍去病果然沒有辜負漢武帝的期望。霍去病率精騎萬人出隴西(今甘肅臨洮南),翻越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進擊河西走廊的匈奴。他採取突然襲擊的戰法,長驅深入匈奴休屠王領地一千多里,大戰六天。隨後,他與匈奴人在皋蘭山下激戰,連戰連捷,殲敵近九千人,斬殺折蘭王、盧侯王,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連休屠王祭天用的金人也被霍去病當作戰利品帶了回來。

此次戰役給了匈奴人沉重的打擊。漢武帝也非常欣慰,為了紀念這場戰役,他把金人供奉在甘泉宮,並大大封賞霍去病。漢武帝還打算為這位驍勇善戰的少年將軍修建一座府邸,霍去病卻拒絕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平時沉默寡言,但是這句話壯志凌雲,成為愛國忘家的名言千古流傳。

同年夏天,漢武帝為了徹底將匈奴人趕出河西走廊,採取兩線作戰的策略,霍去病再次統領漢軍主力出擊,開闢西線戰場;東線軍隊負責策應主力,由張騫和李廣從右北平分道出發,攻打左賢王。結果戰事並不順利,東線李廣的四千先鋒隊伍被四萬敵軍包圍,死傷過半;西線的公孫敖誤期。

幸好霍去病親率的騎兵捷報頻傳。他的軍隊由西北向東南出擊,縱深一千多公里,進攻匈奴休屠王、渾邪王的領地。在祁連山下,霍去病與河西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殺敵三萬多,並俘獲匈奴大王等七十多人,相國、都尉率兩千多人投降。

後來,匈奴渾邪王殺死了不肯投降的休屠王,率四萬部眾降漢。漢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對於投降的匈奴渾邪王部,開明的漢武帝也慷慨地給予安撫和禮遇。他封渾邪王為萬戶侯,這是漢代侯爵中的最高一級,與衛青和霍去病同列;封其他小王為列侯,並賞賜數百萬的錢財。

河西之役的勝利,使大臣們目瞪口呆,他們紛紛讚歎漢武帝的用人之明、用人之膽。年輕的霍去病也獲得了和衛青同樣的尊榮。河西之戰使匈奴在西部戰場遭到毀滅性打擊,不僅喪失了十分之三的兵力,而且士氣低落,很長時間難以恢復。

另一方面,漢朝的統治延伸到了河西地區,漢朝的疆域也擴大到了整個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即今青海湖以東、祁連山東北地區。漢朝先後設置了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和金城五個郡。漢武帝還把之前投降的四萬匈奴人安置在五郡中,尊重他們的生活習俗和社會制度,讓他們保持很大的獨立性,歷史上稱為「五屬國」。原來聚居在湟水流域的羌人被驅趕到更西的地區,他們與匈奴的聯繫被隔斷了。中原通向西域的大門開始打開,漢武帝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為將來進一步大規模反擊匈奴提供了可能。

漠北之戰

河西之戰以及渾邪王的投降,使匈奴已無力侵擾漢朝西部邊境。但是右臂雖斷,王庭猶在。元狩三年(前120年),匈奴又集結幾萬兵馬頻頻在東部發起攻擊,搶掠百姓、財產。漢武帝將西部兵馬大批調往東部,對付匈奴主力,並決心與其決一死戰。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漢武帝發動了中國史上行軍距離最長也最輝煌的大規模殲滅式遠征——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自然是統軍將領的不二人選,老將李廣也在其中。衛青率軍迎戰匈奴左賢王,霍去病則直擊匈奴單于。此次戰役,共出動十萬騎兵、幾十萬步兵和運輸兵。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深入荒無人煙的大漠,後者更是深入兩千餘里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託附近)。與預期相反的是,衛青遭遇的是匈奴單于,霍去病遭遇的是匈奴左賢王。

原來,霍去病從定襄出發,在捕獲的匈奴俘虜那裡得知,伊稚斜單于已經東去,於是漢武帝命令霍去病從代郡出發,衛青從定襄出發,在漠北會師合攻單于。衛青率兵在沙漠中疾行千里,和單于兵相會,展開激戰。老練機智的衛青採用誘敵之計,殲滅單于主力一萬九千騎,單于在數百親兵保護下逃脫。衛青又命輕騎兵拚命追趕兩百多里,伊稚斜單于還是僥倖逃脫了。

霍去病那邊,深入沙漠兩千多里,消滅左賢王主力,俘獲匈奴韓王、將軍、相國等八十多人。年輕的將軍獲勝後,在狼居胥山主峰修築高台,刻石記功,又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展示漢朝的威嚴。漠北大戰,取得輝煌戰果,漢軍自身也損失慘重。一萬多名士兵戰死沙場,損失十萬多匹馬,名將李廣因迷路未按期到達指定戰場,他不願接受刀筆吏審訊,於是憤而自殺。他終其一生都沒有實現封侯的願望,留下「李廣難封」的遺憾。

但是,漠北之戰的勝利對漢朝有著重大意義。《史記》載,強大凶猛並幾度威脅漢帝國的匈奴帝國被完全擊垮,匈奴人不得不向遠方遷徙。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漠南無王庭」,即無論是單于還是匈奴其他各王,都不敢在大漠以南建立政權。威脅漢朝百年的邊患基本解除,而這樣的結果,沒有漢武帝的雄心、膽識和魄力,是無法實現的。

此後,漢武帝還想繼續打擊匈奴,繼續招兵買馬為此做準備。可惜,公元前117年,一代名將霍去病去世,年僅二十四歲。漢武帝十分悲傷,除追諡他為景桓侯外,還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十年後,衛青也去世了。漢武帝在茂陵東北命人修建了一座陰山形狀的墳墓來埋葬衛青。之後,漢武帝再沒有找到像他們那樣傑出的將領,對匈奴的深入摧毀之戰也就沒能進行。然而,不管怎樣,漠北之戰後的匈奴帝國開始走向了衰落,而漢朝不僅疆域擴大,而且國家更加統一,長城內外馬牛放縱,畜積布野,恢復了久違的和平景象。

這幾次出征匈奴的大戰,不僅是衛霍兩位大將軍率將士英勇作戰的壯舉,漢武帝在後方坐鎮指揮的作用更是不可取代。首先是漢武帝有識人之明,大膽重用新人;而且漢武帝也是一位軍事家,戰機的把握、將帥的調遣及戰略的制定,也是由他本人確定的。正史還記載,漢武帝因賞識霍去病,想教授他孫武、吳起的兵法,霍去病卻說:「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意思是說打仗看重的是謀略,不需要拘泥於古代兵法。但正是因為漢武帝精通兵法,才會對霍去病刮目相看,並重點栽培他,更能夠在作戰的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策。

蘇武牧羊

從元狩五年(前118年)起,漢朝與匈奴進入和談休戰時期。伊稚斜單于主動派使者入漢,請求和親,但是漢朝有些大臣認為,應該要匈奴徹底臣服漢朝,並派出使者去勸說單于。單于聽了當然非常憤怒,便扣留了漢使;漢朝同樣扣留匈奴使節,兩邊人數相當。期間發生幾次匈奴小規模侵擾邊境的事件,但都沒有造成大的影響,而漢武帝因為霍去病的去世,並忙於收服西南邊境,沒有繼續對匈奴發動戰爭,漢匈邊境才有了一段時間的平靜。

衛青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公有領域)

四年後,新單于烏維即位,開始新的和談。漢武帝明確要求匈奴稱臣,單于大怒,卻不敢再出兵,繼續遣使入漢維持和親關係。和談就僵持了近二十年,期間使者往來不絕,也常常出現被扣留的情況。直到太初四年(前101年)冬,且鞮侯單于即位,主動向漢朝示好,說:「漢朝天子(漢武帝)是我的長輩。」並且把扣留在匈奴那邊又不肯投降的漢使全部送回漢朝。原本緊張的外交關係突然緩和了,漢武帝也很高興,在天漢元年(前100年)也送還了留在漢朝的匈奴使,為答謝單于的善意,還帶去豐厚的禮物。

這次送還外使的外交活動,大概是漢朝最為感人的一次,蘇武牧羊十九年、義不負漢的千古佳話,就發生在這次出使事件中。這次出使的漢朝使團有百人,以中郎將蘇武為首,還有副使張勝、常惠等人。任務完成後,蘇武等人本來就可以回國,但是匈奴內部突然出現了謀反行刺的事件。副使張勝在背後支持這一計劃,牽連到了蘇武。蘇武打算自殺卻被攔下。

單于聽說後,準備讓漢使投降,蘇武卻說:「曲節辱命,就算活著,有什麼面目歸漢!」說著又拔刀自刺。本來他已經斷氣,又被救活了。單于很欽佩蘇武的氣節,早晚派人探望,更想招降蘇武了。來勸降的人叫衛律,先當著蘇武的面殺了主謀,又舉劍威脅他說:「副使有罪,主官也要連坐。」蘇武巋然不動,並據理力爭:「我沒有參與計劃,也不是他的親屬,憑什麼連坐?」衛律嚇不到蘇武,又用利益誘惑,說:「我投降後享受到很多榮華富貴,你要是投降也會像我這樣,否則就是把身體白白做了野草的肥料;你今天要是投降了,我們還能做兄弟,不然以後想見我就很難了!」

蘇武就大罵衛律:「你作為漢臣,不顧恩義,背叛天子和父母,投降做了俘虜,我見你做什麼?」他還說衛律這樣做是在挑撥漢匈矛盾。因為之前南越、宛國國王都殺過漢使,後來被漢滅國,今天蘇武不投降就要被殺,那麼匈奴也難逃被滅國的下場。衛律見富貴、威武都不能讓蘇武屈服,就放棄了。單于就把蘇武派去北海放羊,放的都是公羊,還下令說只有等羊群生下小羊才能歸漢。其實就是想讓他在匈奴終老。

然後蘇武到了北海,沒有吃的,他就挖掘野鼠藏的果子。每天他手持漢節牧羊,幾乎每刻都漢節不離手,節上的毛脫落了也不肯丟棄。直到漢武帝去世,蘇武都沒能夠歸漢。當聽說漢武帝駕崩的消息,蘇武每天早晚向南方泣血大哭,祭拜漢武帝,長達幾個月之久。直到公元前81年,蘇武才輾轉回到長安,距離他出使的時間,整整過去十九年。蘇武因為身在匈奴受盡磨難始終不肯背漢,因而一回國就成為德高望重的大臣,終生受到人們尊敬。

在蘇武被扣之後,漢匈關系又變得緊張,漢武帝也先後發動四次戰爭,但是戰事都不順利,而元氣大傷的匈奴也沒有能力再大肆侵擾邊境,征服匈奴的重任也就留給了後來的皇帝。不過,漢武帝和衛、霍二將在征討匈奴中建立的非凡功績,是任何一位漢朝皇帝都無法比肩的,永遠在中國戰爭史上熠熠生輝。@*#(未完,待續)

點閱【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之漢武帝傳】連載文章。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