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陳寅恪和王元化之學問與風骨

剛剛過去不久的10月7日,是陳寅恪辭世整整50周年。

陳寅恪是誰?如今的年輕人恐怕很少知道了,但是,是凡對中國現當代學術史略有了解的人沒有不知道這個名字的。

他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同為清華四大導師,可以說是位名副其實的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

陳寅恪的學問到底有多大?

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梁啟超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國學大師吳宓說: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寅恪雖系吾友而實吾師。

坊間更稱,陳寅恪是教授中的教授。

不過,論及陳寅恪先生,我很贊同大陸學者吳洪森在其《平生所學唯余骨》一文中的觀點。他說,陳寅恪成為熱門後,人們大都只注意他學問的淵博和天才記憶,這些都是常人難以企及的,而忽略了陳寅恪身上讀書人人人可以學的東西,那就是他的風骨

那麼陳寅恪先生的風骨是什麼呢?就是他在他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

陳先生不僅是這麼說的,而且是這麼做的。

民國30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香港,時任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的陳寅恪立即辭職閒居。日本當局持日金40萬元委任他創辦東方文學院,他堅決拒絕。

民國31年(1942)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占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斷然拒絕,隨即出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他先後任教於廣西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直至抗戰勝利。

更為難得的是,中共當政後,上世紀50年代初,北京當局想聘請陳寅恪先生做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大家知道陳先生是怎麼答覆的嗎?他答覆說,學術的問題主要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他可以不考慮。我去可以,但第一,請「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第二,「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結果劉、毛當然不會允諾他的這兩個條件。試想,在那個知識分子人人戰戰兢兢的年代,陳寅恪居然敢如此直言「犯上」,可見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沒有半點虛言的。

據吳洪森回憶,有一次,他拿《平生所學唯余骨》一文去請教他的老師、當代中國著名思想家王元化先生。先生很贊同他的觀點,並對他說,學問,不論西學還是中學,最後還是要落實在風骨上。

我記得王元化先生在其《人文精神與二十一世紀的對話》一文中還曾說過,「對知識和文化的信念,對真理和道義的擔當,對人的自由命運的關心,永遠都是人文知識分子的尊嚴所在,沒有這些東西就沒有人文的意義」。王先生的這段話,我認為是對陳寅恪先生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進一步闡述,說明了這種精神和思想的具體內容。

環顧當今大陸的學術界,在中共的政治高壓下,知識分子普遍犬儒化,斯文掃地,風骨無存,有的人甚至將知識學問作為向上爬的資本,醜態百出,毫無人格可言。陳寅恪和王元化先生如地下有知,不知將作何感概?

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