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英雄】之五:曹操首興義兵(文字版)

面對漢朝國賊董卓,反董聯軍卻沒一個進攻董卓的,面對國難,曹操的選擇又是什麼?曹操的好朋友,反董聯軍的盟主袁紹不打董卓,究竟在忙什麼呢?

我們上集講董卓人神共憤,做了很多壞事。董卓之所以進京就是因為何進和袁紹的邀請,現在董卓控制朝廷,廢立皇帝,可以說是請神容易送神難。袁紹面對宦官殺起來那是下手毫不留情,現在面對殘暴的董卓,袁紹傻眼了。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董卓要廢立皇帝,找袁紹商量,袁紹聽了,知道這事肯定不能答應,答應了就是千古罪人了。袁紹就騙董卓說,「這麼大的事情,我袁某人哪裡能做主呢?我叔父是太傅,我找他商議一下。」董卓就說了,「劉氏的後代不足以留著。」袁紹聽了,這話說得也太囂張了吧。袁紹也是有骨氣的,不回答董卓,一句話不說,把身前的刀一橫,做了個長揖,一躬到底,轉身瀟灑而去。離開董卓後,袁紹不敢在洛陽久留,就往現在的河北冀州去了[1]。

當然逃跑的不止袁紹一個,這個時候曹操也在逃離洛陽的路上。董卓要招曹操做驍騎校尉,曹操一聽,那肯定不幹。曹操不願意和董卓這樣的人為伍,就換上便裝,連夜偷偷溜出京城,回自己老家去了。到了陳留,曹操聽聞漢少帝被董卓殺害的消息後,散盡家產,招募士兵。

西元189年黃曆十二月份,正值隆冬,曹操首興義兵,第一個組織軍隊反對董卓的暴政。

第二年西元190年一月份,十一路諸侯形成反董聯盟,推舉袁紹為盟主,這十一路裡並沒有曹操。分別是:

渤海太守司隸校尉袁紹
南陽太守後將軍袁術
冀州牧韓馥
豫州刺史孔伷
兗州刺史劉岱
河內太守王匡
陳留太守張邈
廣陵太守張超
東郡太守橋瑁
山陽太守袁遺
騎都尉鮑信

董卓聽說關東聯軍反叛自己,做了兩個事情。第一個事情是把袁紹他們一家留在洛陽的一百多口全給殺了,其中就包括袁紹的親哥哥袁基和叔父袁隗。所以當時關東聯軍聽到這個消息以後無不為袁家感到悲傷,而袁紹、袁術的個人聲望也達到了頂峰。

第二件事情就是將東漢首都洛陽近百萬人口遷移到長安,從洛陽到現在的西安要沿著秦嶺北麓走,並不好走。路上沒有吃的,董卓的士兵又隨意侵犯老百姓,所以這一路上餓死了很多人,屍體堆滿了道路。之後董卓又一把火把偌大的洛陽城完全焚毀,宮殿、廟宇、民宿,沒有能倖免。一場大劫過後曾經繁華如夢的洛陽城二百里的範圍內嫋無人煙。

董卓的行為激起極大的民憤,但是面對董卓強悍的西涼兵,反董聯盟的這十一路諸侯(除了鮑信)各懷鬼胎,沒有一個願意派兵進攻董卓的。只有兩個人,雖然不在這份反董卓聯合軍的名單之內,真正想要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而起義兵討伐董卓,一個人是孫堅,而另一個就是曹操(其實還有一個是朱儁,但是朱儁的事情寫起來就複雜了,暫且略過)。

我們中國人講,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一個人平時和你關係很好,然而在危難的時候才能看出他是不是你真正的朋友。而在國家遭遇危難,朝廷被奸臣把控的時候,才能看出這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忠義之士。在西元190年董卓殘害百姓,荒淫無度,禍亂國家的時候,只有孫堅和曹操兩個人把自己的個人利益放下,敢於去履行自己對國家的責任。孔子認為君子「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面臨應到的危難毫不推辭,說的就是曹操和孫堅這樣的行為。

當時各路諸侯分別駐紮在不同的地方,袁紹駐紮在北面的河內,弟弟袁術駐紮在南面的南陽,而張邈、劉岱、橋瑁、袁遺和鮑信駐紮在酸棗這個地方,各個諸侯都懼怕董卓,而不願向洛陽進軍。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曹操對當時的諸侯說:「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曹操說[2],「我們興義兵為國家除去國賊,現在我們大兵已經集合,還有什麼遲疑的呢?現在董卓焚燒洛陽城,劫持天子,人神共憤,這正是上天要滅亡董卓的時候,我們要一戰平定天下,機不可失。」然而這些諸侯沒有一個人行動,都害怕在對抗董卓的過程中損失自己的部隊。曹操非常失望,自己就帶領從陳留招募的幾千名士兵向洛陽進發,只有張邈的部下衛茲跟隨曹操。

曹操在汴水遇到董卓的部將徐榮,曹操的士兵都是新兵蛋子,兵又少,哪裡打得過精銳的涼州騎兵。曹軍從早上戰至日暮,最後被打得落花流水,將軍衛茲在重重包圍中力戰身亡。亂軍之中曹操被射過來的箭射傷,自己的戰馬也受了重傷[3]。這個時候形勢危急,曹操的族弟曹洪看到了,策馬來到曹操身邊,翻身下馬,要把馬讓給曹操,曹操一開始推辭。曹洪對曹操說,「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但是不能沒有您啊。」曹操這才騎上戰馬,曹洪披堅執銳,步行護衛在曹操左右,趁著夜色兩人勉強得以逃脫。

曹操深受戰傷,身披戰甲,騎馬回到酸棗,遠遠就看見酸棗的營寨內歌舞昇平,反董聯軍不是在喝酒,就是在高歌。曹操想起陣亡的戰友,非常失望,走上前去對諸侯說[4],「如果讓渤海的袁紹進逼孟津,我們酸棗的聯軍進攻成臯,佔據險要的關隘;而讓袁術從南陽進攻武關,威脅長安,我們深鑄壁壘,聲東擊西,平定天下指日可待。但是現在你們打著興起義兵的旗號,卻在這裡按兵不動,整日高歌縱酒,實在是讓全天下的人寒心啊,你們應該感到羞恥!」曹操說曹操的,可是聯軍內部沒一個人聽曹操,心裡都在笑話曹操,你曹操不自量力,帶著這麼點兵被打了個落花流水吧。

曹操雖然兵敗,對聯軍非常失望,仍然心懷報國的志向。曹操又和夏侯惇一起去揚州募兵,招募了四千兵。可是在回來的路上,手下士兵嘩變,大晚上燒曹操的營帳[5],曹操從睡夢中驚醒,拔出寶劍,趁著火光殺了數十叛軍,其他的叛軍一看打不過曹操,就一哄而散了,曹操拔劍衝出營寨,遇上夏侯惇,兩個人回來收拾殘兵,只有不超過五百人沒有叛逃。曹操依然不甘心,帶領殘兵駐紮在洛陽北面的河內,希望反董聯軍能早日擊敗董卓。

河內在黃河以北,曹操為什麼大老遠的從揚州帶著士兵要來河內呢?當時曹操對酸棗的聯軍已經非常失望,但是曹操仍然不甘心,這個時候曹操想起了一個人,這個人名聲非常好,聲名遠揚,不僅如此,這個人還有雄才大略,手裡還有軍隊,更重要的是,這個人還是曹操的舊相識、老朋友。這個人是誰呢?

這個人就是曹操的老朋友、老上司,反董聯軍的盟主袁紹,袁紹這個時候就駐紮在洛陽以北的河內。可是曹操來到河內以後,袁紹忙裡忙外的,但是並沒有南下進攻董卓,袁紹天天在忙啥呢?袁紹先後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另立皇帝[6]。董卓廢立漢朝皇帝,袁紹想了,你可以立皇帝,我也可以啊。所以袁紹就聯合一些諸侯準備立一個叫劉虞的人為皇帝。袁紹前去找曹操,曹操就說了,「我們興起義兵,遠近的人民都支持我們,正是因為我們講義。現在皇帝年幼,被國賊劫持,並不是皇帝有多壞,問題出在董卓身上,我們現在另立皇帝,一定是亂上加亂。」所以曹操不答應。

曹操不答應袁紹又去找自己弟弟袁術,這次更離譜,袁紹造謠說,「我們現在這個小皇帝啊,其實不是老皇帝親生的,我們應該另立劉虞為皇帝。」袁術一聽,沒出息,有本事立新皇帝,還不如立我們自己袁家的,你看我,以後自己做皇帝。袁術內心其實早就心懷不軌,想要自己做皇帝,所以假託大義拒絕了袁紹。

袁紹一看,自己的朋友曹操不跟自己,自己的弟弟袁術也不跟自己,沒辦法,直接去找劉虞吧。劉虞這個人是漢朝宗室,為人正直,劉虞生活非常簡樸,自己的衣服破了從來也不換,補一下就行了,繼續穿。劉虞當時是幽州牧,就相當於河北省長,對待人民也特別好,這樣一個人肯定是不會答應袁紹的。劉虞當時就正色回答道,「現在天下大亂,我們皇帝被人欺負,我身受重恩,沒能為國家除掉國賊。現在諸位應當同心協力,怎麼想這麼些歪門邪道的鬼點子,竟然想著造反,另立皇帝。」劉虞義正言辭給拒絕了,袁紹一看,沒辦法,就又派使者找劉虞,「這樣吧,你皇帝不當了,當個尚書,總理國事可以吧。」劉虞一聽,「少來這一套,你再這麼著,我就跑到匈奴去了。」袁紹一聽,這才作罷。

袁紹在劉虞這碰了一鼻子灰,一看另立皇帝不行,就開始打起自己隊友冀州牧韓馥的主意來了。袁紹當時的職位只是渤海太守,而冀州當時的州牧叫韓馥,袁紹只是暫時借住在冀州。韓馥這個人確實沒什麼才能,也沒什麼主見。當年反董聯軍的時候,檄文發到韓馥這了,韓馥一看就頭大,就問手下,「你看著袁紹要和董卓打起來了,哎呀,你說我們應該幫誰啊。」手下人一聽,怎麼還有這麼窩囊的主公,就說了,「我們現在興起義兵,是為了國家大義,哪裡有幫董卓還是幫袁紹的說法呢!」韓馥一聽慚愧得不行,後來就加入反董聯軍。袁紹這個人名聲太大了,所以後來韓馥就不滿袁紹,暗中減少給袁紹的軍糧供應。袁紹這個人也不簡單,一看韓馥這麼一個人,沒能力、沒主見,但是他占的地盤特別好,那我給搶過來吧,所以袁紹這個時候打起了盟友韓馥的主意來了。

當時袁紹聽從謀臣逢紀的建議[7],暗中派人密約北方的公孫瓚來攻打冀州。公孫瓚常年對匈奴作戰,手下騎兵驍勇,號稱白馬義從。韓馥這個人為人懦弱,沒有什麼真本事,聽說公孫瓚要南下,嚇得直哆嗦,不知道怎麼辦。這個時候袁紹派了兩個人勸說韓馥,一個是自己的外甥高幹,一個是韓馥的部下荀諶。荀諶對韓馥說,「現在公孫瓚大軍壓境,後面又有袁紹虎視眈眈,將軍你可以說是凶多吉少了。」韓馥慌了,連忙問,「那你說我該怎麼辦啊?」荀諶說了[8],「你覺得論寬仁容眾,讓天下人來歸附,你和袁紹比誰厲害啊?」韓馥說,「那當然比不了袁將軍了。」「那臨危決斷,智慧英勇,你和袁紹比誰厲害?」「那必然也是不如袁將軍的。」「世世代代都有恩德,名聲傳遍天下,你和袁紹比誰厲害?」「那我怎麼可能比得過袁將軍呢!」

荀諶就說了,「現在公孫瓚帶領精兵南下,勢不可擋,而袁紹是人中豪傑,一定不願意久居人下,若是這兩個人都來打你,恐怕您沒幾天就會滅亡了。現在袁紹是您的舊交,也是您的同盟,不如就把冀州讓給袁紹。袁紹要是得了冀州,公孫瓚不敢進攻袁紹,自然就退兵了,袁紹也會對你厚待有加。那麼將軍你既有讓賢的好名聲,身家性命也能保全,何樂而不為呢?」韓馥聽了,被騙得是一愣一愣的,覺得說得有道理,就真的把冀州讓給了袁紹[9]。

曹操在汴水之戰死裡逃生,之後毫不氣餒,去揚州招募新兵,返程路上遇上嘩變,被人燒了帳蓬,狼狽逃出,歷經千辛萬苦帶著不多的士兵來到河內,準備和好兄弟袁紹一起南下打董卓。誰知道袁紹不僅不打董卓,還把自己隊友韓馥算計了。曹操在河內每天看黃河東流到海,晚上數天上萬點繁星,真是個英雄無用武之地。我們現在已經不知道曹操當時的心情是什麼樣的了,曹操後來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蒿里行》,足以形容當時的心情。

《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帝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在關東有一群義士,興起義兵討伐國賊。一開始大家集合在孟津,想要為國除賊。但是每個人各懷鬼胎,對權力的渴望使得這些人互相殘殺。弟弟袁術在淮南自稱皇帝,而哥哥袁紹在北方想要另立皇帝。野外遍地都有死人的枯骨,方圓千里聽不到雞鳴聲。我想到這樣的場景就非常悲傷。曹操寫這首詩的時候內心一定是非常悲痛,而又無助的。

在這個時候,袁紹奪取了冀州,與公孫瓚發生了戰爭,而南方的袁術和劉表也爆發了戰爭。所謂的反董聯軍已然瓦解,那麼作為首興義兵的曹操,手裡沒有地,沒有兵,借居在河內,這個時候曹操該怎麼辦呢?請看下集《立足之地》。

注釋:

[1] 《三國志 袁紹傳》董卓呼紹,議欲廢帝,立陳留王。是時紹叔父隗為太傅,紹偽許之,曰:「此大事,出當與太傅議。」卓曰:「劉氏種不足復遺。」紹不應,橫刀長揖而去。

[2] 《三國志 武帝紀》「舉義兵以誅暴亂,大衆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3] 《資治通鑒》「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

[4] 《三國志 武帝紀》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衆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臯,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

[5] 《魏書》曰: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劔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其不叛者五百餘人。

[6] 《資治通鑒》以朝廷幼沖,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劉虞,宗室賢俊,欲共立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舉兵而遠近莫不響應者,以義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非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韓馥、袁紹以書與袁術曰:「帝非孝靈子,欲依絳、灌誅廢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馬虞為帝。」術陰有不臣之心,不利國家有長君,乃外託公義以拒之。紹復與術書曰:「今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覆信!但當使兵往屯關要,皆自蹙死。東立聖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見戮,不念子胥可復北面乎?」術答曰:「聖主聰睿,有周成之質。賊卓因危亂之際,威服百寮,此乃漢家小厄之會,乃雲今上『無血脈之屬』,豈不誣乎!又曰『室家見戮,可復北面』,此卓所為,豈國家哉!慺慺赤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馥、紹竟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繼議上虞尊號。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汙邪!」固拒之。馥等又請虞領尚書事,承制封拜,復不聽,欲奔匈奴以自絕,紹等乃止

[7] 《後漢書 袁紹傳》紹客逢紀謂紹曰:「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今冀部強實,而韓馥庸才,可密要公孫瓚將兵南下,馥聞必駭懼。並遣辯士為陳禍福,馥迫於倉卒,必可因據其位。」紹然之,益親紀,即以書與瓚。瓚遂引兵而至,外託董卓,而陰謀襲馥。

[8] 《後漢書 袁紹傳》諶曰:「君自料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臨危吐決,智勇邁於人,又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

[9] 《三國志 袁紹傳》會卓西入關,紹還軍延津,因馥惶遽,使陳留高幹、頴川荀諶等說馥曰:「公孫瓚乘勝來向南,而諸郡應之,袁車騎引軍東向,此其意不可知,竊為將軍危之。」馥曰:「為之奈何?」諶曰:「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袁氏一時之傑,必不為將軍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若兩雄並力,兵交於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同盟也,當今為將軍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袁氏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必厚德將軍。冀州入於親交,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泰山也。願將軍勿疑!」馥素恇怯,因然其計。

新唐人、大紀元《三國英雄》聯合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敏)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