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彤:挖掘五千年文明驚世寶藏(9)

【上篇】邏輯、科技和認知:中國古代VS西方近代

接前文
4. 邏輯推理的比較

一般把推理看作是「使用理智從某些前提產生結論」的行動。按照亞氏邏輯學的觀點,前提和結論都是用判斷或命題,推理是把判斷或命題按照理智的方式連接起來。判斷或命題是把詞或概念用一些詞(如關係詞「BE」)連接起來。理智在亞氏邏輯學中,一般理解為符合理性行為公理,如不循環(傳遞性)、不矛盾(一致性)等。

西方傳統邏輯學中,先是用一個判斷謂詞把幾個概念連接起來,構成一個判斷或命題,然後把這些命題連接起來,構成推理。這個過程的典型代表就是三段論。三段論把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這三個命題中的幾個概念連接起來,以此類推,就可以把一系列的概念連接起來,排成一個序列。在這個過程中,避免循環論證是基本規則。

考察西方傳統邏輯學的基本規律:同一律(the law of identity)、無矛盾律(the law of non-contradiction)和排中律(the law of excluded middle),我們看到,這三個基本規律保證了概念之間的「是、非」等關係,一定是可排序的,排除了邏輯循環和邏輯矛盾的出現。

然而近些年來,面對各學科不可避免的循環問題,在混沌現象、人工智能等方面計算數學循環疊代計算方法的普遍應用,促使西方數學和邏輯學開始引入對循環的處理[史璟,2011]。

除此之外,因為人們認識到西方傳統和經典邏輯學本身的局限性導致了社會、科學、技術發展中出現的眾多難題,因此近代發展了很多被英國邏輯學家哈克[S.Haack,1978]稱之為擴展的和異常的邏輯學。

毫無疑義,這些擴展都是在不同側面彌補亞氏邏輯學在概念定義、邏輯推理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如直覺邏輯和多值邏輯拒絕排中律和德·摩根定律;次協調邏輯(比如雙面真理說和相干邏輯)拒絕無矛盾律;相干邏輯、線性邏輯和非單調邏輯拒絕蘊涵的單調性;線性邏輯拒絕蘊涵的冪等律;可計算性邏輯是可計算性的語義構造的形式理論,相對於是真值的形式理論的經典邏輯,它整和並擴展了經典、線性和直覺邏輯;模態邏輯向經典邏輯擴展了非真值泛函(「模態」)算子等等。但是這些擴充,尚無一例可以摒棄所有西方傳統邏輯的可傳遞性等幾個基本假設。

獲取了概念之後,用這些概念表達一些個體,推理就是要把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方式連接起來,形成所謂的判斷、推理等表達方式。這樣就要考慮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根據前面的討論,有兩種概念間的關係:一類是可把概念排序的關係,另一類是把概念連接起來,形成循環的關係。

可排序,表明兩兩概念之間的關係可傳遞。不能排序,表示兩兩之間的關係不能傳遞,那麼這些可把概念連接起來構成不同的循環的關係,是否也可構成一種有價值的推理呢?如果是,那是一種什麼意義上的推理呢?

比較「LIKE」和「LOVE」。安娜LIKE約翰,約翰LIKE茱莉,可推出安娜LIKE茱莉。類似的關係還有如A大於B,B大於C,必然有A大於C。這裡的A、B、C可以是長度、質量、溫度等所有可排序的概念。但是對於「LOVE」,如安娜愛約翰,約翰愛茱莉,不能推出安娜愛茱莉,但有可能出現多角戀。如有安娜、茱莉、約翰、大衛四人,有可能出現安娜愛約翰,約翰愛茱莉,茱莉愛大衛,大衛愛安娜;或者是茱莉愛約翰,約翰愛安娜。

同樣,說約翰生吉恩,吉恩生斯蒂,不能推出約翰生斯蒂。雞生蛋,蛋生雞,如果一定要追究,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無解。但是當出現了一種雞生蛋,蛋生雞這個循環現象後,我們可以確認,實際上產生了一種新的生物。所以,循環關係可以讓我們推斷一個狀態出現後,會緊接著出現的狀態,但是不能推斷第二、第三出現的狀態一定在其後出現。這種情況可以讓我們知道,如果存在一個局部,那麼就會存在一個整個循環鏈條構成的整體。

按照前面的討論,從認知的角度,亞氏邏輯學用一個已經劃分出的個體整體上來劃分其他未知的外部,或者說是找其相同或相似體,以「是、非」為主的判斷和推理,因此這是一種線性展開。

與亞氏邏輯學不同,《易經》的推理與概念獲取是一個整體。如前所述,一組概念在用某種類似陰陽、四象或八卦的關係定義時,就已經確立了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或者說是確立了包含這些關係的一個整體。一個概念,或卦象是一個局部,他一定有一個對應的整體。

卦象是一種自嵌套循環結構模型,不同卦象表示了事物的不同狀態,而其之間的關係,表示了這些狀態間發展變化的規律。一個卦象,又嵌套著其它卦象,卦象之間的這些關係是事物間相同、相似關係之外的其他一些關係,因此有著與亞氏邏輯學截然不同的推理形式和預測能力。

如卦象之間很常用的關係是錯、綜。錯卦:又稱旁通卦,指的是每個爻位的陰陽全都相反的兩卦。如乾卦與坤卦,震卦與巽卦,坎卦與離卦,艮卦與兌卦。所以簡單說,錯或旁通,講的是一種陰陽相反的偶對。綜卦:又稱反對卦,覆卦,指的是卦象上下顛倒的兩卦。如巽卦與兌卦,震卦與艮卦。講的是一種位置(上下、內外)相反的偶對。

漢語中有個成語叫:否極泰來,意指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泰:《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否卦,表示不順利的狀態;泰,泰卦,表示開始順利;這一對卦象既是反對卦,又是旁通卦。按照先天八卦的順序,《周易》六十四卦圓環中,「泰」卦之後是「否」卦。「否」輪迴一圈後才會再變成「泰」,預示了一種自然規律,從好變壞一步之遙,而從壞變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卦象之間還有本卦、互卦、變卦的關係。根據這些關係,就可以推斷、預測事物的發展變化。

易經》中的卦象是表示這個世界的一種高度抽象的符號模型,表示了宇宙萬物的一種運行規則。根據這個模型為模板,還可以建立起一些具體的模型,這些具體的模型表示了一些具體的事物。這兩者的關係有些類似面向對象計算機編程語言中的類(class)和對象(object)之間的關係。在具體做預測時,需要建立一些具體的模型,如根據方位、時間等等來推算。

5. 中西方科學技術的比較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這個概念。這裡做出的比較,實際上是在中國古代對《易經》的理解和應用與近代科技之間的比較。

根據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大概地說,陰陽之易是一種對內的認知方式,西方邏輯是一種對外的認知方式。下面就先來敘述一下近代科學是如何逐步發展、完善成了一種對外的認知。

5.1 科學理性主義

西方哲學經歷了一個從神的角度認識世界到人的角度認識世界的轉變。這種轉變為近代科學在西方的出現提供了思想基礎。近代科學促成了近代技術的發展,而近代理性主義又為近代科技介入人類的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近代科學技術發展起來以後,人們對其哲學含義,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總結。其結果是實證論、還原論、邏輯實證主義等理論和觀點的產生。「邏輯實證主義是一個哲學流派,以經驗為根據,以邏輯為工具,進行推理,用概率論來修正結論。它認為,科學的方法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唯一正確的方法,因此,它雖然以感性的經驗為依據,但卻否認了感性認識的積極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義。」

這種理性主義促成了近代科學經歷了從五官、包括內省認知到視覺認知的轉變過程,形成了以看得見為基礎認知方法的近代科學體系。這個體系實現了一種徹底的外向認知。

什麼是理性?在本體論的前提下,理性是相對於感性的概念,維基百科中有這樣的定義:在哲學中,理性(英語:Rationality)是指人類能夠運用理智的能力。它通常指人類在審慎思考後,以推理方式,推導出合理的結論。

一些宗教人士認為真理的本性即為「理性」。真實的道理就叫真性,真理源於自有永有的創造者,因此這種理性也可稱之為「神性」。但是在實證論的前提下,理性變成了與神性相對的概念。雖然一般認為人對真理的探究結果產生理性,但是不爭的事實是,在實證科學基礎上的理性主義對神性造成了最大的傷害。

被稱之為理性行為公理的一組公理較好地描述了當今人類對理性的理解。1. 完備性公理,指人能夠完全確定可選擇行為的影響、後果,或完全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2. 傳遞性公理,指人在比較可選行為時,不會導致矛盾;3. 連續性公理,指可選行為的微小變化不會影響人的選擇。這三條的含義還可更通俗地表達為:理性行為是目標導向的,可估計其影響或後果,在不同的場合和時間是穩定存在的[At its most basic level, behavior is rational if it is goal-oriented, reflective (evaluative), and consistent (across time and different choice situations). ],或說具備完備性、連通性和連續性。

我們看到,這組公理是對於前述亞氏邏輯學認領的認知情況的形式化表述。如果認知科學和其它科學學科研究發展的行為也符合這組理性行為公理的話,那麼科學的發展就是一種有目標的、連續的、漸進的對外部的認知。

這組公理假設了存在一個起點和終點(目標),假設了存在從起點到達終點的路徑,人們可以對不同的路徑排序或比較,並具有可選擇不同路徑的自由。這種思路與亞氏邏輯學的概念定義、命題、推理等一脈相承。把實證的觀點加入到了基於理性行為公理的判斷中,理性行為就變成了針對可實證的目標,有可根據經驗、邏輯進行分析比較的路徑,人們在最優的路徑行走時,微小的偏差不會影響到達目標。認為這是唯一理性行為的判據,就是近代的理性主義。

因為亞氏邏輯學從一開始就限定了對象,研究這些對象時,並不顧及這些對象的產生。而實證又有著很強的約束條件,因此基於邏輯實證的理性本質上是一種有限理性。所以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理性準則的理性主義在學術界受到諸多批評。

但是人們對西方傳統邏輯學和眼見為實的信任,使得人們相信基於亞氏邏輯學和實證的近代科學能夠幫助人們實現理性的判斷,並藉助於在近代科學指導下發展的近代技術來實現其目標。這是擺脫神的約束的人們非常需要的一幅生存發展藍圖。

亞氏邏輯學中的概念獲取方法導致物質與精神概念的割裂。存在一種抽象於物質之外的精神,使人們的精神獲得了暫短的自由。人們在一組一組相互獨立的公理、定律前提下,發展出了一系列各自獨立的理論——近代科學理論。

依據這些理論,我們把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割裂成了一小塊、一小塊,並基於這些碎片化的認識來改變世界。但是真實的世界是一個整體,用這些基於一小塊世界得到的認識對於整個世界來說,一定是有限的,很可能我們忽略掉了很重要的東西。實際上,即使從近代科學的角度,對諸如核能利用、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我們已經深深地認識到,我們不知道這個生存環境的改變對人類生存的長期影響是什麼,更不知道最終會帶來什麼影響。

近代科學發展以前,全世界範圍內各個民族、種族和文明對人類起源的認識都是一致的,都認為人是神造的。到了近代科學發展以後,基於達爾文進化論,建立了一套新的人類和人類文明起源學說。該學說認為,在大致數百萬年的過程中,通過生物進化,從古猿類逐漸進化演變出了現在的人類。而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從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和鐵器時代的逐步發展的過程。人類文明則發端於五~六千年前的這個時段。應當說,這種理論符合亞氏邏輯學的概念序列和線性推理的思維習慣。

這套學說一方面受到一些考古學發現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支持而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又隨著考古和科技發現被逐步證偽。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史前文明考古發現,分子生物學對進化論的質疑,已經使這套學說失去了生存的基礎。

根據這些考古和科學發現推測,人類文明遠遠不是只有本次文明這麼簡單,人類文明存在於地球的歷史可能要更為久遠,甚至是可追溯到數千萬年前。過去佛教的人類劫難說,道家的元會運世推算,與這些考古發現有相符之處。中國傳統佛道典籍中,均講到了人類文明發展起來之後,都會在某種形式的災難中被毀滅。也就是說,人類文明的發展並不是線性的發展,大大小小的劫難在毀滅著局部和全部的人類,小劫難嵌套在大劫難中,局部的循環和整體循環層層嵌套,小的發展周期嵌套在大的發展周期中,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發展形式。

而現在從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文明的史料記載和考古挖掘中能夠看到的本次人類文明,只是最近一次大致源於五~六千年前的人類文明。人類文明史觀影響、決定了幾乎所有人類社會的理論和觀點。如果進化論不成立,我們就要重新面對人類起源的問題,重新面對神的問題。

在過去的數百年間,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幫助人類的眼睛觀察到了一個遠為廣闊的宇宙範圍,如哈勃空間望遠鏡成功地分辨出了一個遠在185億光年之外黑洞周遭的塵埃盤結構,原子力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能高達10億倍,可以直接觀察物質的分子和原子。這些技術使我們認識到,這個宇宙比我們肉眼看到的遠為廣闊、深邃。建立在這些觀察之上的理論推斷,也使我們確信,這個宇宙中還有更多我們無法觀測到的存在。

這些技術雖然幫助我們觀察到了許許多多肉眼觀察不到的生命,也還並沒有幫助我們觀察到神。為什麼?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近代科學的基礎——近代數學已經排除了一類對象,而這類對象,本質上是與生命聯繫在一起的。與之相應的,近代科學的實證方法也排除了這類對象。(待續)

李旭彤:挖掘五千年文明驚世寶藏 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敏)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