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美貿易協議引發八面來風

中美簽訂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之後,兩國國民的反應完全不同。美國人相對平靜得多,主流見解是希望解決爭議,雙方繼續正常的經濟來往,其中大多數人甚至不了解美國的知識產權被中國盜竊這類事。但中國不一樣,國內的主流意見是將這一紙貿易協議比之為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更兼對美國開展貿易戰一直頗有微辭的歐盟此時提出要「利益均沾」,更加深了中國國內的受迫害感。正可謂一紙協議引發八面來風。

極端解讀:貿易協議是美國搶中國的錢

以下是臉書上一位中國企業主Gong先生,在我的文章《中美貿易協議,兩國孰贏孰輸?》後面的留言:

「中國不會成為美國第51個納稅州!

中美剛剛簽署的協議將變成廢紙!據我觀察,中國各層次人士普遍不滿這份《馬關條約》。很多人開始在公共場合議論……尤其對條約中的中國對美國承諾巨額採購。中共面臨不得不重新考慮和再平衡……

據報道,17日歐盟要求審核這份中美貿易第一階段的協議,完全有可能歐盟也會要求和中國簽署類似協議。也就是說美國開了一個搶錢的頭,其他各國紛紛跟著一起搶。中國面臨百年前的同樣黑夜………"。

我對這位Gong先生的回答是:「1、兩國貿易關係不是納稅關係。你愛國熱情太膨脹了。2、你沒看我的文章。事實上,雙方都是解套需要,中國本來每年就要採購1300多億美國農產品、能源等商品。協議數額上看起來嚇人,但分兩年完成 ,並不比往年多很多。中國這種資源對外依賴性超高的國家,只是產品買A國還是B國的問題。3、中國事實上是為了解套,簽這約不可能完全履行。一切都等今年11月。」

一個自認為已經崛起、並且在可見的十年、二十年內能趕超美國的大國國民有如此認識,這種受迫害心態挺值得解讀。

中美貿易協議不是《馬關條約》

在此先將大清國在甲午海戰失敗後,被迫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4月17日)主要內容作一簡述:1、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當時日本已經實際占領);2、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3、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據統計,光緒年間財政歲入均在8000萬兩左右);4、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4個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5、准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

中國歷史學界對《馬關條約》的評價是: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因為這條約太刺痛中國人了,一年以後,台灣詩人、抗日義軍總首領丘逢甲寫了一首《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幾乎同時,後來成為戊戌變法六君子的譚嗣同曾在隔海相望的大陸,寫下了一首疑似相和的詩篇——《有感一章》:「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倉暝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最後兩句,在民國年間國難當頭之時經常被報章引用。

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主要內容是:中國承諾在2020-2021年兩年內,進口總額為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與服務,其中近500億為農產品,其餘為能源、製造業產品。在這一貿易協議裡,美方沒得到北京經濟結構性改革的承諾,中國也沒能讓美國撤銷所有加征關稅,約3600億美元銷美貨品被加征的關稅仍在。除了最實質的關稅條款之外,其餘的條款大都是意向性的,川普也知道得等11月美國大選之後再說。

兩相對比,就知道將後者比之於《馬關條約》,只是憤激之言,不是事實。

中美各取所需,但關鍵的都未遂願

從貿易第一階段協議內容可看出:這是中美兩國政府意志的體現。美方必須體察本國商界意志與農產品「票倉區」的意願;中方則是面臨外資撤出、經濟增速下滑、失業劇增等經濟困局,必須止損。涉及中國政府最大利益的所謂結構性改革(要害是政府給國企補貼等),根本沒有寫進談判文本。至於金融行業對外資的開放,本來就是中國加入WTO的承諾。從2006年開始,中國逐漸放開了外資進入中國股市的限制,實行了QFII,RQFII。在以後的十餘年內,中國當局相繼開放外資銀行准入限制,允許外資分行改制為中國境內法人,享受國民待遇;2018年4月28日,中國銀保監會公布進一步放寬外資銀行市場准入有關事項的通知,宣布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明確允許外資銀行在中國開展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業務,並將外資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比放寬至51%,3年後不再設限等等。所有這些已實行的金融市場開放,全在這次寫進了協議文本,只有外匯管制沒放開。美國之所以沒要求,乃因知道中國放開外匯管制,不僅於中國是災難,於世界也是災難。

至於執行問題,不僅中方自己有盤算,比如進口哪些農產品、能源、科技產品,中國本來就要在世界購買。只是中國在貿易戰開打之後,為了懲罰美國,對波音的購買轉成了對歐洲空客的購買;將美國大豆的份額轉成了對巴西、阿根廷大豆的購買。至於買多買少,什麼時段買,以及第二階段協議如何談,中方的盤算很清楚:視11月的大選結果而定。

關於知識產權問題,起因緣於中國用「求、借、偷」的方式盜竊美國知識產權。中國在協議中給出的,是本來就應該做的意向性承諾。

歐盟想搭便車,中國是否遂其所求全在自己掌握

歐盟與美國號稱盟友,近年來同床異夢。尤其是美國對華貿易戰開打以來,基本上置身事外,並明言不想站隊,美國連累了自己。美國開展對華貿易戰的同時,與日本、歐盟等盟友之間也重新開談雙邊協議,去年9月與日本達成《美日貿易協議》和《美日數字貿易協議》;12月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簽署了《美墨加協議》(USMCA),取代已有25年歷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只有與歐盟的談判比較困難,美國對歐盟的鋼鋁關稅、美歐航空補貼爭端、以及對歐盟汽車加征關稅的可能性,這三大問題是影響現階段美歐貿易關係的主要癥結。

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簽訂之後,歐盟產生巨大的失落感,歐洲35個國家商業聯合會組成的歐洲企業組織協會(BusinessEurope)發表意見稱,中國投資壁壘眾多,對合資企業要求嚴格,而且政府採購市場對歐洲企業關閉,歐洲企業呼籲歐盟(EU)決策者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確保歐企獲得公平競爭環境。據路透社消息,歐盟貿易執委霍根(Phil Hogan)16日通過視頻連線了在倫敦舉行的一場會議,會上發表講話稱,「魔鬼藏於細節中」,「它(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已經超出了通常達成協議的框架,……他們是直接在雙邊基礎上達成協議的,我們必須進行評估,看協議是否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則。」這位執委還批評說,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提供的經濟利益有限,並暗示這主要是特朗普為贏得連任而採取的政治行動。

我認為,歐盟如果真認為自己在中國沒有一個平等的競爭環境,要麼就學美國,態度鮮明地堅持自己的權益,如今在隔岸觀火說夠風涼話並與中國進行各種勾兌之後,又想搭美國便車向中國索要更好的條件,只能說是懦夫行為,中國對此完全有主動權。但是,我想請那位Gong先生以及有相同看法的中國同胞們放心:中國已經不是當年八國聯軍時代的中國,不管簽下什麼類型的貿易協議,都只是商業談判,不是割地賠款丟屬國,中國不會回到「百年前(被帝國主義瓜分)的黑夜」。

最後要說明的是:在臉書上留言的Gong先生在國人中絕非糊塗一類,他的觀點代表不少人的看法。這種思維究其成因,一,是中共多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所造成;二,中國政府一開頭就將貿易戰的起因解說成美國要打擊正在變得日益強大的中國,卻隻字不提自己方面盜竊知識產權違背國際規則;三、在國際國內所有爭端及協議中,中國人只有輸贏概念,沒有雙贏觀念,認為我之所失,必你之所得,並不真懂得正常的協議談判過程其實是雙方各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某方所失未必另一方所得。比如農產品採購,並非中國所失,美國得到的份額來自於中國對巴西、阿根廷等國的採購。如我在《美國之勝:將中國從進攻逼回防禦狀態》等文章中強調的那樣,中美貿易戰輸贏早就成了定局,簽訂這個第一階段協議,於中國則是明智的止損措施。所以,將這個貿易協議說成是《馬關條約》,作為國內人對當局的泄憤之辭可以理解,但如果當真,那是拿自己開玩笑。同樣,將這一協議說成中國「轉危為安」的戰略性機遇,也未免有點過分安撫當局。

認識問題還是從現實出發為好,否則就是自欺欺人。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