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券」慈心義舉 獲命運之神青睞

文/宋寶藍

如果把人生當成劇本,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真人秀。縱使換了時空,變了場景,改了角色,但有時候劇情也沒有多大的改變。有一種典型例證,我們稱之為「焚券」。在本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為殘疾表妹著想的;有焚房券還屋的;也有父燒子債券安民心的。這些都是命運之神青睞的劇本,曾在很多朝代上演過。

為殘疾表妹著想 焚房券還屋

唐朝時期,孫泰的姨母臨死之前,將二個女兒託付給他,說:「長女瞎了一隻眼睛,你可以娶次女為妻。」姨母死後,孫泰將姨母的次女嫁了出去,而娶了長女。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呢?娶個健康的妻子不是更好嗎?孫泰說:「她的眼睛已經瞎了一隻,除了嫁給我,還能嫁給誰?」

有一回,他買回一個老舊的鐵燈台。當打磨清洗乾淨後,孫泰發現那是一隻銀燈。於是把銀燈還給了賣主。

對於很多人來講,能擁有一座別墅,也是一樁人生幸事。然而,孫泰對待身外之物,卻另有其道。中和年間,他曾用二百緡錢購買了一座別墅,並交付了一半價錢。

事後,他前往吳興郡遊覽,約定回來後就搬進新別墅中。兩個月後,孫泰回來了,將剩下的房款交給了房主,讓原房主搬到別處。這時,他看到一個老婦突然哀聲痛哭起來,忙問她何故。老婦說她曾在這座別墅裡侍奉過公婆。沒想到子孫不肖,把別墅賣了。因此心感悲傷。孫泰為免她傷心,託辭說:「我剛收到京師文書,已被另授官職,不能住在這裡了,這棟房子暫且由你的兒子掌管吧。」

孫泰取出購房券,當場燒毀了。也沒有向老婦索回那筆房款。站在今人利益的層面,很難想像當事人的心境,但如果站在永恆的生命角度去看,人間的富貴財富皆如過眼煙雲,瞬間消散。

當孫泰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錢財被人奪去時,還能泰然處之,難捨能捨時,彰顯生命的高貴本色。

仁心憐貧民 盡銷債券

明朝天啟年間,溧陽縣令南原一向樂善好施。有一年發生大饑荒。南原放米幾千石,借貸給貧窮飢餓的鄉民,他的糧倉一時間全部放空了。而他自己也只能吃些稀粥度日。

到了次年秋天,有人勸他向貧民討債。他說:「貧窮的百姓艱難地度過大饑荒,如今稍微緩過來,就去逼其還債,我實在不忍心。」於是取出所有的債券,當場都銷毀了。

中國民間百姓常說「祖上積德」。祖上積下大德,後代子孫可享高官厚祿,或取得功名。後來他的曾孫蘭枝高中榜眼(進士第二名,僅次於狀元),元孫端書高中探花(進士第三名)。

子常借貸 父燒債券安民心

南朝宋官員顧覬之(392年~467年)曾擔任山陰縣令。他處理政務化繁為簡,很有成效,將一個縣治理得有聲有色,因此平日沒有太多的事。

他的第三子顧綽積累了很多財富,鄉里百姓每遇到難關,就找他借貸,因此不少人欠下顧綽的債務。顧覬之屢次勸說,卻屢禁不止。

後來,顧覬之要到吳郡做官,於是想了一個辦法,把其子收藏的一大櫥債券全都燒毀了,並告訴遠近百姓:「你們欠三郎的債,都不用還了。所有的債券都燒毀了。」

顧覬之認為,人的一生都已注定好了,不是人為的因素所能改變。人只能恭敬安分地做人,守住自身的道德,相信天命安排的運程。但是一些愚笨的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一味地胡亂祈求好運,不注重修身養德,終究不是正道,所作所為只不過徒勞罷了,而且對於成敗得失也沒有幫助。他將這些想法告訴侄兒顧願,叫他寫了一篇《定命論》。

他去世後,朝廷追贈鎮軍將軍,賜其諡號「簡子」。滄浪亭五百名賢祠像,對他的贊語曰:「落落自異,不阿幸臣;偉仁同調,高步後塵。」

參考資料:
《唐摭言》卷四
《宋書·顧覬之傳》
《富室珍言》@*#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