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文/許茹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6月18日訊】小說《胡雪岩全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該當你老夫子的,自然當仁不讓。」大意就是君子只要從正道得到的財物,不要不義之財。而從佛家的因果報應來看,不貪不義之財,福報將不期而至,反之,則不僅有損德行,還會遭到相應的報應。

周秀才棄不義財中進士

明朝中葉,有個周秀才,平日為人方正耿直,但家境極為貧窮,所住的一間房子也是租來的。

一天,他的妻子在灶台的方磚下發現了兩個銀元寶,非常高興。但周秀才卻說:「這是不義之財,怎麼能據為己有呢?」其後,他取筆在銀子的面上寫道:「如果是屬於我的財,當明明白白地給我。」

寫完後,周秀才袖中揣著元寶走出家門,登上渡船,在船行到河中央後將元寶扔入水中,之後回家。

船夫親見周秀才扔元寶,起了貪念,就馬上找到一個漁夫前去打撈。漁夫找到後,偷偷地藏在別處,詐說並沒有見到元寶。船夫不信,與漁夫大鬧到官衙。太守欲加刑,兩人才吐露實情。漁夫在衙役的押解下拿來了元寶。太守見元寶上有字,就將之收到府庫中。

當年秋天鄉試,周秀才考中了舉人。按照舊例,太守要設宴款待,而且在每位舉人面前都會擺上銀子,令人驚訝的是,擺在周舉人面前的兩個銀元寶,居然就是他扔的那兩個,上面的字猶在。後來,周舉人又考中了進士。

周秀才的一句「明白來」,看似迂闊,實則是君子必然的選擇,而其科甲一番順利,也許就是上天給予其的福報

當年秋天鄉試,周秀才考中了舉人。按照舊例,太守要設宴款待。圖為宋徽宗文會圖,畫中的文人正在花園中飲宴。(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張翁還金子孫名顯

清朝崑山有個孝廉,名叫張鴻乙,諱立廉,他的曾祖父張虛江曾任雲南御史。張虛江的父親最初靠一條小船擺渡為生。

一天,一個鄉下老者前來僱船出行,手裡拿著一個黃布袱。問他去哪裡,老者說自己老來無子,只有一個女兒在某處。自己剛剛賣了一頃地,準備帶著賣地的錢去女婿家養老。

到了目的地,天色已晚,老者遂匆匆離去。張虛江的父親也返回了原地。第二天早上,他在打掃小船時,發現黃布袱猶在,提起來很重。「這是老人用來養老的,關係到他的性命啊。」他自語道。

於是,不顧五十里的路程,張虛江的父親又劃到了昨天老者下船的地方,將船停靠在岸邊等候。等到將近中午,看見老者拄著拐杖哭著來到岸邊。

張虛江的父親馬上喊老者:「你的東西在這裡,特意來還你的。」老者大為感動,想要將錢分一部分給他,張翁堅辭不受。

其後,張翁生子虛江,張虛江科舉高中後,成為了一名高官。他的孫子魯得,先是中了進士,其後任晉江縣令;孫子魯傳最初任學官,後來也升到很高的職位;另一個孫子魯唯,癸丑年會試五經考第一,後升任到福建一方的長官。張家的子孫繁衍,他們住的地方現在叫張浦。

書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則趣聞:虛江先生一直寄住在外祖家,初次縣級科舉考試就榜上有名,要繼續去府級考試。他到船上向父親告別時說:「已出案了(公布名次了),要去府考。」父親(聽錯了)吃驚地說:「兒子有什麼病『出汗』啊?」老先生就是這樣的樸實。

張虛江的父親最初靠一條小船擺渡為生。圖為《擬古山水冊.無款漁舟泛江》。(公有領域)

為財害人反害己

與上述兩則不貪不義財而得福報的故事對應的是,也有人因為貪財害人反害了自己。

1670年,清朝鎮江京口渡有一個徽商,搭乘一艘漁船過瓜州時,看見漁夫網中網了一條大魚,心中遂不忍,便開箱取銀將大魚買下放生。漁夫看見箱子中有不少銀元寶,不由心生歹念。

漁夫於是對徽商說:「要想放生大魚,必須到沒有漁船的地方。」徽商深以為然,漁船遂北上。到了一處無人的地方,漁夫突然用大網裹住商人,將其扔到江中。魚網順流而下,隨波時出時沒,直到一處軍營所在地。

彼時一些兵丁忽見波浪中似乎躍起一條大魚,便爭相來拽魚網。等把魚網拽到岸邊,才發現裡邊是一個人,尚未氣絕。徽商被救起後,向兵丁講述了經過,兵丁馬上找到漁夫將其押至將軍府,銀子也歸還給了商人。漁夫貪財最終反害了自己。@*#

參考資料:清代《現果隨錄》

(轉自《大纪元》/責任編輯:王彥)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