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曾到過美國?《山海經》記載了美洲山脈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7月09日訊】近期,中國南方洪水滔天,長江流域多座城市成一片汪洋。史無前例的洪災讓人們聯想到遠古時期大禹治水的典故,有意思的是,美國學者發現,大禹不僅是在中國治水,還不遠萬里到達了美國,在《山海經》中對此有詳細記載。

東漢王充的《論衡》中記載:禹益(大禹和伯益)並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至,以所見聞作《山海經》。

山海經共有十八卷,包括《五藏山經》五卷和《海經》十三卷。雖然《山海經》全書僅有三萬一千餘字,但其內容卻涉及天文地理、宗教神話、民族人口、礦產資源和動植物等許多方面,是研究上古歷史的寳貴資料,堪稱中國古籍中的精華。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美國學者亨莉埃特•默茨博士(Henriette Mertz)在研究《山海經》中的《東山經》時,驚奇地發現,這部書中所描述的一些山脈,與美國的山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於是,默茨決定按照《山海經》所標注的,進行一次實地勘測。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國古代的旅行者一樣,用雙腳去丈量勘測那些山脈。

《山海經》的《東山經》猶如一部探險考察報告,對沿途所見進行了流水賬式的描述,書中記載如:又南三百里,曰勃壘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南三百里,曰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減水出焉,北流注於海,其中多鱤魚。

又南四百里,曰姑兒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兒之水出焉,北流注於海,其中多鱤魚。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諸繩之水出焉,東流注於澤,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濼水出焉,東流注於澤,其中多金玉。云云。

默茨按照書中的記載換算成英里(3里折合1英里),計算距離,她的方法是:《山海經》中的中國古人讓你向南,你就向南,讓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會發現什麼。

默茨就這樣一路前行,跋山涉水,結果她勘測出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吻合。

第一列山脈,起自今美國懷俄明州,至得克薩斯的格蘭德河止,共12座山。將古華里換算為英里,與《東山經》中第一列山的距離完全相符。

第二列山脈,起於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溫尼泊,止於墨西哥的馬薩特蘭,共17座山。與《東山經》第二列山脈相合。

第三列山脈是沿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完全走太平洋海岸航行,起於阿拉斯加的懷爾沃德山,至加州的聖巴巴拉,共9座山。與《東山經》所列第三條山脈相符。

第四列山脈,起於華盛頓州的雷尼爾火山,經俄勒岡州到內華達州北部,共8座山,與《東山經》第四列山脈相合。

在《東山經》中,不僅描繪了美洲的地形地貌,而且還描述了當地的風物,生動而精確地描寫了美國內華達州的黑色石、金塊,舊金山灣的海豹、會裝死的美洲負鼠等。

如第十四章《大荒東經》中描述的「光華之後」,「河水流進無深淵」,「日生如此」等,任何一個曾經在北美科羅拉多大峽谷旅行和觀賞過日出的人,都會明顯地看出《山海經》中這段內容指的正是那裡。

默茨認為:「過去二千多年一向被中國人認為是神話的《山海經》,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文字記錄。珍藏在書庫中的這部文獻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表明,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中國人便已到達美洲探險,而這些材料迄今為止一向是很缺乏的。」

海洋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了默茨的專著《幾近退色的記錄——關於中國人到美洲探險的兩份古代文獻》的中文版。書中論述,4200年前,大禹派人考察美洲大陸的山川物產,其主要文獻即《山海經》,特別是《東山經》、《海外東經》和《大荒東經》三章。

默茨在書中感慨道:「對於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為白雪皚皚的峻峭山峰繪製地圖的剛毅無畏的中國人,我們只有低頭,頂禮膜拜。」

(責任編輯:文若)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