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疫情道西遊:說說「鳳仙郡」的故事

文: 行天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9月08日訊】中共病毒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很多人生命危在旦夕。不由得想起《西遊記》中「鳳仙郡」的故事,於是找出原著仔細品讀,今天把這個故事拿出來重溫。

原著第八十七回,「鳳仙郡冒天止雨 孫大聖勸善施霖」,故事中唐僧師徒四人行至鳳仙郡,此地隸屬大天竺國,原本是富庶之地,但連旱三年,百姓苦不堪言,餓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活著的人也隨時可能死亡。郡侯愛民心重,張貼榜文,招求法師祈雨救民。孫悟空見此狀況,決定施以援手,招來東海龍王施雨救濟,龍王回他,稱自己乃上天遣用之輩,不敢擅自行雨,需要孫悟空到天宮請一道降雨的聖旨,以便他照旨行事。

孫悟空到了西天門外,早有兩位護國天王在此等候,問明來意,天王告訴他鳳仙郡無雨是在遭天懲罰,因郡侯冒犯天地,上帝見罪(怪罪),立有米山、面山、黃金大鎖,直等三事倒斷,才該下雨。悟空不知此意是何,要見玉帝,天王不敢阻攔,徑至通明殿外,又見四大天師迎上,問清來意,明明白白跟他說,那裏不該下雨。悟空執意要面求玉帝,天師無奈,引他到玉帝面前,奏明此事,玉帝道:「那廝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監觀萬天,浮游三界,駕至他方,見那上官(郡侯)正不仁,將齋天素供,推倒餵狗,口出穢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於披香殿內。汝等引孫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斷,即降旨與他;如不倒斷,且休管閒事。」

四天師引行者至披香殿,見有一座米山,約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約有二十丈高下。米山邊有一隻拳大之雞,在那裏緊一嘴,慢一嘴,啄那米吃。面山邊有一隻金毛哈巴狗兒,在那裏長一舌,短一舌,舔那面吃。左邊是一座鐵架子,架上掛一把金鎖,約有一尺三四寸長短,鎖梃有指頭粗細,下面有一盞明燈,燈燄兒燎著那鎖梃。行者不知其意,回頭問天師,天師道:「那廝觸犯了上天,玉帝立此三事,直等雞啄了米盡,狗舔得面盡,燈燄燎斷鎖梃,那方才該下雨哩。」

行者聞言,大驚失色,再不敢啟奏。走出殿,滿面含羞。四大天師笑道:「大聖不必煩惱,這事只宜作善可解。若有一念善慈,驚動上天,那米、麵山即時就倒,鎖梃即時就斷。你去勸他歸善,福自來矣。」

行者依言,回到下界,責怪郡侯,只因他的過錯,導致黎民有難。郡侯慌,不敢隱瞞,道:「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獻供齋天,在於本衙之內,因妻不賢,惡言相鬥,一時怒髮無知,推倒供桌,潑了素饌(飯食),果是喚狗來吃了。這兩年憶念在心,神思恍惚,無處可以解釋。不知上天見罪,遺害黎民。今遇老師降臨,萬望明示,上界怎麼樣計較。」行者將米山、面山、黃金大鎖的事描述一番,八戒聽了,要悟空帶他去,變出法身來,一頓把米麵都吃了,把鎖梃子弄斷,被悟空斥責。郡侯哀求指教,行者道:「你若回心向善,趁早兒念佛看經,我還替你作為;汝若仍前不改,我亦不能拜釋。不久天即誅之,性命不能保矣。」

那郡侯磕頭禮拜,誓願皈依。當時召請本處僧道,啟建道場,各各寫發文書,申奏三天。郡侯領眾拈香瞻拜,答天謝地,引罪自責。三藏也與他念經。一邊又出飛報,教城裏城外大家小戶,不論男女人等,都要燒香念佛。自此時,一片善聲盈耳。行者卻才歡喜,道:「這郡侯聽信老孫之言,果然受教,恭敬善慈,誠心念佛,我這去再奏玉帝,求些雨來。」沙僧道:「哥哥既要去,不必遲疑,且耽擱我們行路;必求雨一壇,庶成我們之正果也。」

大聖又縱雲頭,直至天門外,還遇著護國天王,知那郡侯已歸善,天王亦喜。正說處,早見執符使者,捧定了道家文書,僧家關牒,到天門外傳遞。那符使見了行者,施禮道:「此意乃大聖勸善之功。」行者道:「你將此文牒送去何處?」符使道:「直送至通明殿上,與天師傳遞到玉皇大天尊前。」符使入天門去了,行者欲隨後去見玉帝,護國天王道:「大聖,不消見玉帝了,你只往九天應元府下,借點雷神,徑自聲雷掣電,還他就有雨下也。」

行者依言,入天門裏,徑往九天應元府,見得天尊,行者道:「我因保唐僧,至鳳仙郡,見那乾旱之甚,已許他求雨,特來告借貴部官將到彼聲雷。」天尊道:「我知那郡侯冒犯上天,立有三事,不知可該下雨哩。」行者笑道:「我昨日已見玉帝請旨。玉帝著天師引我去披香殿看那三事,乃是米山、面山、金鎖。只要三事倒斷,方該下雨。我愁難得倒斷,天師教我勸化郡侯等眾作善,以為『人有善念,天必從之。』庶幾可以回天心,解災難也。今已善念頓生,善聲盈耳。適間執符使者已將改行從善的文牒奏上玉帝去了,老孫因特造尊府,告借雷部官將相助相助。」天尊道:「既如此,差鄧、辛、張、陶,率領閃電娘子,即隨大聖下降鳳仙郡聲雷。」

四將同大聖,不多時,至於鳳仙境界。即於半空中作起法來。只聽得唿嚕嚕的雷聲,又見那淅瀝瀝的閃電。鳳仙郡城裏城外,大小官員,軍民人等,整三年不曾聽見雷電,今日見有雷聲霍閃,一齊跪下,頭頂著香爐,有的手拈著柳枝,都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聲善念,果然驚動上天。正是那古詩雲:「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再說上界,僧道文牒被送至通明殿,四天師傳奏靈霄殿,玉帝見了道:「那廝們既有善念,看三事如何。」正說處,忽有披香殿看管的將官報導:「所立米麵山俱倒了。霎時間米麵皆無。鎖梃亦斷。」奏未畢,又有當駕天官引鳳仙郡土地、城隍、社令等神齊來拜奏道:「本郡郡主並滿城大小黎庶之家,無一家一人不皈依善果,禮佛敬天。今啟垂慈,普降甘雨,救濟黎民。」玉帝聞言大喜,即傳旨:「著風部、雲部、雨部,各遵號令,去下方,按鳳仙郡界,即於今時今日,聲雷布雲,降雨三尺零四十二點。」時有四大天師奉旨,傳與各部隨時下界,各逞神威,一齊振作。

行者正與鄧、辛、張、陶,令閃電娘子在空中調弄,只見眾神都到,合會一天。那其間風雲際會,甘雨滂沱。一日雨下足了三尺零四十二點,眾神祇漸漸收回。孫大聖厲聲高叫道:「那四部眾神,且暫停雲從,待老孫去叫那郡侯拜謝列位。列位可撥開雲霧,各現真身,與這凡夫親眼看看,他才信心供奉也。」

行者按落雲頭,郡侯一步一拜來謝。行者道:「且慢謝我,我已留住四部神祇,你可傳召多人同此拜謝,教他向後好來降雨。」郡侯隨傳飛報,召眾同酬,都一個個拈香朝拜。只見那四部神祇,開明雲霧。各現真身。只見那:龍王顯像,雷將舒身。雲童出現,風伯垂真。鳳仙郡界人才信,頂禮拈香惡性回。今日仰朝天上將,洗心向善盡皈依。

眾神祇待了一個時辰,人民拜之不已。孫行者又起在雲端,對眾作禮道:「有勞!有勞!請列位各歸本部。老孫還教郡界中人家,供養高真,遇時節醮謝。列位從此後,五日一風,十日一雨,還來拯救拯救。」眾神依言,各個轉部。

事畢民安,唐僧師徒該上路了。郡侯不依,一再挽留,並表示要買地建寺院,立生祠,勒碑刻名,四時享祀。一日筵,二日宴;今日酬,明日謝;扳留將有半月,只等寺院生祠完備。寺院建成,請三藏留名,喚做「甘霖普濟寺」,用金帖廣招僧眾,侍奉香火。殿左邊立起四眾生祠,每年四十祭祀,又起蓋雷神、龍神等廟,以答神功。

小說《西遊記》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人盡皆知,有很廣泛的社會基礎,孫悟空的形像也深受世人的喜愛,在全世界也流傳甚廣。不修煉的常人會僅把它當作虛構的故事看個熱鬧。修煉人知道《西遊記》是一本關於修煉的書,用修煉的眼光去看這部書,會發現其中講的都是修煉的道理。重讀「鳳仙郡」的故事,發現其中的很多情節都能夠跟當前的現實對上號。現將幾點體會寫出來,與同修分享,意在拋磚引玉,在講真相中發揮些作用。

一、當人遇到巨大的災難,危及眾多人的性命時,一定是人對神犯下了大罪,讓神震怒。故事中鳳仙郡三年乾旱,餓死了全郡三分之二的人口,剩下的三分之一人口也隨時會死掉,起因是那郡侯將齋天的素供推倒餵狗,還口出穢言,冒犯了上天,所以降下災難。

二、面對神降下的災難,「等」是不過去的,只有真心悔改,棄惡從善,虔心敬神,才會有轉機。故事中,玉帝立下三事,直等米山、面山俱倒,鎖梃斷開,鳳仙郡才能下雨。而若真等三事倒斷,怕是全郡的人都死光了也等不到那一天。但當全郡上下,人人向善,各個虔心燒香念佛,一片善聲盈耳之時,三事即刻倒斷,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巨難,瞬間消散,轉危為安。

三、玉帝出行,監觀萬天,途中看到了郡侯的不敬言行。說明宇宙是有規則和秩序的,生命有層次之分,生命也有分工,人敬神,神愛護人。人不敬神,就是不守本分,就等於在破壞宇宙的秩序,這是最不好的生命。郡侯是因妻子做了不道德的事而發怒,犯下過錯。但招致天譴的起因在郡侯,不是他的妻子。在人犯下的所有罪過中,對神的褻瀆是最嚴重的。因為人是神造的,人的生命是神給的,人的福分也都是神給的,神又在時時刻刻保護著人,不敬神的人,要受懲罰。

四、一方的上官,是這一方眾生的代表,若上官冒犯了神,這一方的眾生都要跟著遭殃。同理,一方的上官如果知錯而改,他也會帶來民眾共同糾錯,得到神的原諒。

五、神懲罰人,但總留給人改過的機會。而很多人並不知為甚麼自己遭難。修煉人是連接神與人的紐帶,能把神的安排告知人。依照神的指引,引人棄惡向善,虔心敬神,是修煉人拯救苦難中人的唯一途徑。

六、只有真心愛民的上官,才有可能為了黎民百姓的安危誠心悔過向善,帶領百姓度過巨難。如果故事中的郡侯毫不珍惜百姓的性命,就不會張榜招求法師求雨,引得大聖出手相助。君侯如果不聽信孫悟空的話,不誠心悔改,百姓們只有死路一條了。

七、神最看重的是人心,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神愛人,前提是人敬神,信神。當人改變心意,信神敬神,所有的神都會幫人。

八、人低能,又無知,若人能親見神跡,會使人對神的信仰更加虔誠。

九、佛家修善,修煉人修煉自身的同時也在引人向善,救度眾生。

法輪大法李洪志大師在《轉法輪》說過:「人類對大法在世間的表現能夠體現出應有的虔誠與尊重,那會給人、給民族或國家帶來幸福或榮耀。」

法輪大法能救世人出危難。正面支持大法,是人度過劫難的出路。反之,聽信中共的抹黑謊言,敵視「真、善、忍」大法,甚至跟從中共迫害善良的法輪功學員的人,他們的處境真的是危在旦夕。

(轉自明慧網/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